三歲小孩任性不聽話怎麼辦

  三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思維,這個時候也是叛逆的第一時期,孩子在這個時候往往會不聽父母的話,任性頑皮。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三歲小孩任性不聽話的教育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三歲小孩任性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1、明確告訴寶寶該做什麼

  一個幼兒園教師講了這麼一件事:她家隔壁有個兩歲的小朋友,每天只要醒著,定要大人帶他到樓下的花園裡滑滑梯或盪鞦韆。他家住九樓,沒有電梯,有時媽媽抱著他剛買好菜回到家裡,他馬上就嚷著要去滑滑梯了。媽媽說太累了,不去了行不行,他就搖著頭叫嚷得更加厲害。每當這時,媽媽總是會拖著疲憊的腳步帶著他再次下樓。

  其實,當孩子再鬧的時候,不要問他“行不行”。明確告訴他,媽媽很累,睡醒午覺後再去。這樣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減少任性行為的發生。這一招果然靈。從此,這個媽媽對寶寶說話儘量使用“很晚了,該睡覺了”、“天涼了,要多穿一件衣服”這樣表示明確意思的話,而不使用“寶寶乖,睡覺好不好”等讓孩子選擇的話。

  2、轉移注意力

  幼兒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的時間不長,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抓住寶寶的這一心理特點,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就能夠救自己脫離困境。反之,你越是不答應,他就會鬧得越凶。例如,傑仔的媽媽有一次在打手機的時候被傑仔看見了,傑仔非要拿來玩不可。媽媽說小孩子不許動大人的東西,傑仔就急得直跺腳。這時,爸爸對傑仔說:“寶貝,我們一起打電話給奶奶吧,奶奶想傑仔了。”傑仔馬上停止了哭鬧,跑去和爸爸玩了。

  其實,當孩子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使性子時,爸爸媽媽可以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讓孩子自討沒趣。當孩子做出讓步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會被爸爸媽媽接受的。

  3、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

  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不能答應。孩子一旦哭鬧,千萬不可打罵,就耐心給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

  4、父母的言行要一致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好哄、好騙,往往不假思索就許下諾言,結果實現不了,造成孩子心靈的傷害和對家長的不信任。

  5、不要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用一些可怕的事物來嚇唬,久而久之,孩子使變得多疑、膽小怕事。第四,在孩子犯錯誤時,特別是犯“滑稽”的錯誤,家長不要圖好笑去模仿孩子的錯誤,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兒,分析為什麼錯。總之,好的環境與好的教育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相信你一定會有一個活潑、可愛、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6、延緩滿足

  只要在給定的條件下滿足孩子,孩子大多就能夠配合。比如,孩子放學後就要看電視,家長告訴他做完作業就可以看,這就是延緩滿足。“延緩”是一種有條件滿足,重要的是大人必須說話算數,否則孩子將難以信任父母,也就難以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7、暫時迴避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孩子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孩子就會停止。如果每次家長都採取這樣的方法,孩子就會逐漸明白,以後遇事就不會再採取任性哭鬧的方式。

  8、少干涉,多鼓勵

  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的探索行為,一些無傷大雅的要求,只要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沒有什麼損害,家長就不要過多地干涉和拒絕。孩子的自由一旦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一般就不會再任性妄為,無理取鬧。

  教育任性孩子的注意事項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們,態度要溫柔,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爸爸媽媽一定要明白,兩歲的小寶寶絕不是故意要讓爸爸媽媽生氣的。處於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獨立傾向,容易被大人認為不聽話。其實父母們沒有意識到,這正是孩子獨立性個性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髮展現象。

  父母如果橫加指責和打罵,孩子雖然可能暫時聽話,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大大受挫。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孩子往往可能從大人的神態和語態中檢測大人是否喜歡他,對他是責罵亦或是鼓勵。成功的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為人父母之道,關鍵在於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用正確的辦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

  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是說父母就無所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可以幫助分析,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手裡。如果孩子選擇錯了,她自己將承擔責任,一旦意識錯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幫她做的選擇,即使對了,她也不一定會做的很好;要是錯了,她會怨恨你,因為責任在你。

  二:認真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意見,要與孩子做朋友,家裡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長說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關的事情,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商議,聽取孩子的意見,對的意見要接受,不對的意見要做出解釋。當家長就家裡的某件事做出決定時,也應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家裡平等的一員,在以後會積極為家庭著想,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事情本事的完成。

  三:爭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願望,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援孩子的正當要求。同時也要向孩子敞開自己的胸懷,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樂,爭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這不僅能幫助家長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於家長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四:對孩子成長的過成中要用擺實事、講道理的方法。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發指令,要儘量引導孩子去思考。要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對於問題,應通過談話、協商,取得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最後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原則,遷就孩子的錯誤。我們強調給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的自由,但並非自由放任。應該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確是錯了,就不能任何遷就,一定要嚴肅指出,並做出相應的解釋,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敢於向孩子承認。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風給孩子做出表率,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六:主動和孩子交流心裡想法。與孩子溝通,目的是要增進彼此的瞭解將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向孩子說清楚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溝通。其實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因為那只是單向性的,目的只是讓孩子瞭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這些父母是否想過:你們要求孩子聽話和了解你們的意思,但你們有沒有了解過孩子的想法?溝通,要求父母主動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孩子表達,同時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互相傾聽,互相瞭解。這樣,才能瞭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後“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