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抽搐怎麼護理

  孩子發燒已經夠頭痛了,誰知發熱過程中又突然渾身抽搐等等其他的症狀。家長們應該怎樣立即處理小孩發生的問題。小編整理了小兒發燒抽筋急救措施,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小兒發燒抽筋急救措施

  1、保持氣道通暢。

  因為抽筋時喉部肌肉痙攣常致氣道不暢,所以保持氣道通暢是搶救的關鍵。具體做法是迅速將孩子的頭後仰並偏向一側,鬆開頸部衣物。

  2、止驚。

  用指尖按壓刺激人中***鼻下方、上脣正中***2~3分鐘,注意不要用指甲壓,以免小兒面板受損;給小孩口服“魯米那”藥片,按每次每公斤3毫克計算,或口服“***”。按每次每公斤0.2~0.3毫克計算給予。

  3、降溫。

  用冷水毛巾或70%酒精加等量水,持續輕擦小兒的腋窩、大腿根部、頸部或膝關節後方,以促使體溫迅速下降。也可用諾靜***安乃近滴液***滴口腔或鼻腔***具體用法是,每次劑量:初生至1個月兒3~6滴,2~6月兒每次5~10滴,7月~2歲兒每次10~20滴,2~5歲每次15~30滴,6~10歲每次20~40滴,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11~14歲每次25~50滴***或參照說明書***。1~2歲小兒還可用小兒退熱栓***劑量0.125毫克***每次一粒塞入肛門內,以達到降溫的目的。3歲以上小兒則可口服退熱藥片,如安乃近、撲熱息痛***均為每片0,5克,按每次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使用***等。

  4、補水。

  抽筋停止後應多給小孩飲水,以防熱退時出汗過多引起虛脫。

  高熱抽搐預防的方法

  目前沒有太好的方法進行預防。而且,大多數的高熱驚厥都是良性抽搐,不會“抽傻”孩子,所以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如果既往有熱性驚厥的病史,發熱時可積極行物理降溫;當體溫大於38.0℃時可使用退熱藥***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

  但其實也有研究表明,即使發熱早期使用退熱藥也不能防止抽搐,只能緩解寶寶的不適感。

  如果是複雜型的高熱驚厥,則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鎮靜藥或抗癲癇藥進行預防。如果孩子6-7歲以後仍發生高熱驚厥,很大可能是癲癇病。

  小兒發燒抽搐原因

  發高燒引起的抽搐亦有一定的遺傳性,約10%患此症的孩子的父母年幼時亦有類似記錄。很多家長擔心此類抽搐會演變成癲癇,事實上,除非患者家族有癲癇的病例,否則發展成癲癇的機會並不高。

  高燒引起的抽搐,一般在小孩子因上呼吸道受到感染或患中耳炎而發熱時出現。抽搐一般在患者發高燒那天內發生***如果在發燒後幾天或退熱後才出現的,可能別有原因***。患者失去知覺四肢或全身抽搐,病狀如大發作性的癲癇,同樣的情形甚至一天發生數次。

  高熱引起的抽搐,一般並無大礙,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不過,假如抽搐是區域性性,即表示腦部區域性有總是屬癲癇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便相對提高。為找出致病的原因,醫生可能會抽取孩子的腦脊髓檢驗。如果孩子患上腦膜炎,也可及早察覺治療保護孩子腦部,免受損害。

  孩子發抽搐的時候,不少父母都擔心高熱會令孩子腦部受損。然而,高熱損害腦部的情況實際上非常罕見。嬰兒發燒,103F、104F已算高熱,但並不足以損害腦部;即使體溫高達105F,機會亦不大。其實,孩子生病時對腦部構成威脅的,是侵入腦部的病毒而非高熱,故父母大可放心。

  容易出現熱性驚厥的寶寶

  看到這,爸爸媽媽們可能又有疑問了:是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會發生熱性驚厥?當然不是。

  研究表明,約2%-8%的人群在嬰幼兒時期會發生1次或多次的熱性驚厥。那麼哪些寶寶容易發生熱性驚厥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遺傳因素:約33.7%的患兒有家族史,而且研究也已經證實了遺傳的基因位置,換句話說,爸爸媽媽小時候有過熱性驚厥的,孩子往往也可能發生熱性驚厥;

  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對高熱的反應過於敏感,容易引起痙攣發作;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研究發現,熱性驚厥患兒的免疫球蛋白低下。

  預防熱性驚厥復發的方法

  1.加強營養,多做戶外活動

  感冒是寶寶最常見的發熱病因,因此需要加強營養、經常性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此外還應避免著涼,少去人群密集區域等。

  2.體溫達38℃時,就應該積極退熱

  退熱的方法包括物理退熱和藥物退熱。爸爸媽媽可不要等體溫到了39℃或者已經驚厥了才想起退熱。

  3.有2次熱性驚厥,或一次驚厥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趕緊用藥

  有兩次熱性驚厥,或單次驚厥持續時間>15分鐘的患兒可以採取短程間歇用藥,即在體溫超過37.5℃時使用抗驚厥藥物,體溫正常後停藥。

  4.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驚厥發作停止2年以上再緩慢減量停藥

  這種方法主要適合以下情況的寶寶:採用短程間歇用藥無效;≥4次熱性驚厥史;≥2次低熱驚厥史***<38℃***;無熱驚厥史;單次驚厥持續時間>15分鐘或持續狀態;有癲癇危險因素,如有癲癇家族史、顱內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