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精選旅遊攻略

  無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無錫精選旅遊景點攻略

   寄暢園

  寄暢園在無錫市惠山東麓惠山橫街。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後***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號鳳山***得之,闢為園,名“鳳谷山莊”。秦金歿,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樑。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園居,鑿池、疊山,亦稱“鳳谷山莊”。秦樑卒,園改屬秦樑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秦燿。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回無錫後,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築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

  惠山古鎮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距市中心僅2.5公里,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群密集分佈為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儲存完好的唯一街區。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勝水橋、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聖園等組成。故居為明式建築,門庭掛有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展廳內展出有徐霞客傳略,旅行路線圖和他科學探索經過地區的圖片資料,岩溶標本等,在天井右側還有徐霞客親手移栽的羅漢松、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蠡園

  蠡園位於無錫市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是國家重點名勝區“太湖”的主要景點之一。蠡園是一處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聞名的江南水鄉園林,是演繹范蠡西施愛情傳說的地方,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

  無錫精選旅遊特產美食攻略

  無錫傳統四大特產為:醬排骨、油麵筋、惠山泥人、陽山水蜜桃。無錫有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緦魚。無錫惠山“大阿福”、“惠山泥人”。太湖珍珠不僅可作為裝飾品配戴,又可入藥,還可口服。無錫是中國編絲織綢的基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的繅絲生產居全國之冠,在國內外享有“絲都”之譽。無錫的蠶桑事業,起源於商末吳泰伯建都梅里時,明清以來更興盛於農村。近代的繅絲更是聞名海內外。無錫另外還有三鳳橋醬排骨、惠山金剛肚臍、馬山楊梅、無錫小籠包、拱北樓陽春麵、聚豐園腐乳肉等眾多土特產。宜興有著名的紫砂壺。

  無錫排骨

  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酥香入香,甜鹹適中,腴而不肥。該菜已有百餘年曆史,享譽海內外。一九八二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在無錫拍攝了醬排骨的燒製銷售情況。

  大浮楊梅

  大浮楊梅產於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時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種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十多個種類。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溼、止瀉、消暑、禦寒。

  陽山水蜜桃

  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有形美、色豔、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即化等特點。水蜜桃的品種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鳳』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為最佳。不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是暢銷港、澳及海外的無錫特產。

  清水油麵筋

  無錫油麵筋歷史悠久,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無錫的一大特產。

  宜興紫砂壺

  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無錫毫茶

  毫茶條紋緊而捲曲,葉嫩翠綠,白毫披覆,晶瑩隱翠,清香鮮醇,別具風味。***著名的有二泉銀毫***

  太湖銀魚

  長二寸餘,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各種佳餚,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銀魚又是江蘇傳統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一起,配上調味品,製成珍貴菜餚。將銀魚晒成幹,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製前,用水浸一下,柔若無骨,製成各類應時名菜,不比鮮銀魚遜色。八十年代太湖銀魚南移滇池,西湖,成為當地的名特產。

  太湖白魚

  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馬跡山湖面開闊,盛產太湖白魚、白蝦,堤圩內闢有4300畝精養魚池。殼堅、肌豐、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別有風味。

  太湖白蝦

  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裡,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乾,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託痘瘡、下乳汁,壯腸道。是強壯補精藥。內服有托裡解毒之功能,酒後喝一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適,美味不盡。

  長江鰣魚

  江陰市以水產著名的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鮮中以鰣魚更稱佳絕,向有“魚中之王”之稱。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江陰市一帶出產的鰣魚,肉質鮮嫩,鱗片富有脂膏,滋味腴美。

  楊梅

  馬跡山素有“江南果籃”之稱,盛產優質楊梅。有數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東、炭團、雪桃等十多種佳種。檀溪、盤龍兩灣的烏梅尤為上品,列為皇家貢品。現全山有楊梅二千餘里,年產量達萬擔。

  惠泉黃酒

  無錫縣米品質好,明代時列為皇室御用米,專建“無錫倉”,用以貯存無錫米。惠泉酒就是以泉水浸無錫米,用獨特方法釀成。泉水只用清冽甘甜有名的無錫惠山二泉水。無錫惠泉酒、紹興加飯酒、丹陽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酒。

  馬山芋頭

  芋頭,又稱芋艿,古名蹲鴟。馬跡山芋頭大、形圓、質糯,味香美,有千餘年栽培史,歷來名馳蘇錫常等地。

  小籠饅頭

  無錫小籠饅頭又名小籠包子,是無錫的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曆史。它選用上等麵粉、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餡多滷足、鮮嫩味美,秋冬時,餡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三鮮餛飩

  三鮮餛飩,起源於無錫縣東亭鄉民間,後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餛飩以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並以肉骨頭吊湯、豆腐乾絲、蛋皮絲為佐料皮薄、餡多、湯鮮的三鮮餛飩,是無錫最受市民喜愛的大眾化點心。

  方糕

  方糕,無錫傳統名點。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齋“師傅王禹清引進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糕呈白色粉質柔軟、餡心豐滿、具有常有濃郁的江南風味。

  蘿蔔絲餅

  蘿蔔絲餅為無錫風味小吃。製作方法上:將蘿蔔洗淨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醃後,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麵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蔔絲,再用麵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酒釀棉子圓

  酒釀棉子圓在無錫已有百年曆史。它選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熱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塊,用扁篩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圓子。另將酒釀搗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將煮熟的圓子連湯盛於碗中即成。酒釀棉子圓軟糯香甜,是老年市民的可口小吃。

  掛粉湯圓

  掛粉湯圓又稱五色湯圓,是地錫傳統名點。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軟韌滑爽,餡味鮮潔。

  糖芋頭

  糖芋頭,是無錫傳統名點。它創制於1858年,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應時小吃。

  玉蘭餅

  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制,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此餅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成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呈金黃色,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鹹適口,香味誘人。

  燒賣

  燒賣,是無錫的傳統名點之一。它創制於是1757年。該點心選用豬腿肉、豬板油、薺菜或青菜嫩葉,加調料拌成菜肉豬油餡心。

  無錫小吃果品僅介紹這些,尚有許多***如梅花糕、梅貢餅、惠山油酥、金剛肚臍等***,在無錫旅遊尚未開發之前,從蘇州返回的火車在無錫必停,讓旅客購買無錫的各色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