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人際關係

  人之初,性本善,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對人性的觀點

  古代有個聖人叫孟子,他就說人性本是善的,因為人只要看到一個小孩子掉到井裡就忍不住想去救,這就代表人心是善的,所以說人“性本善”。

  另一個聖人叫荀子,他說人性本惡。他認為小孩子生來就是自私的;比如小孩子生下來就會脅迫大人:你給我吃給我穿,不給我就吵死你們!現在的科學家也證實了小孩子哭叫的聲音是讓大人不得不重視的頻率,特別會讓人心煩。你們覺得剛生下來小孩子很有愛心嗎?沒有哦,他們可都是很自私的哦,他想要什麼就是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做,受到妨礙就大哭大鬧的抗議,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明知不敵,還會動手打大人。你們有沒有發現哪一個孩子剛生下來會說:媽媽你生我辛苦了,你好好休息一下?沒有吧?孩子覺得自己的要求才是第一位的,哪怕媽媽累到趴下了,他也不會管你。荀子看到這些,就提出了他的理論——人性本惡,所以要經過後天的教育。如果順著人性亂走,那這個人最終就毀了。

  基督教認為人本性是壞的,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是有罪過的,叫“原罪說”。所以,人生在世這一輩子要幹什麼呢?就是要用自己的行為來洗刷自己的罪行,然後來獲取上帝的原諒。

  :不同人性的不同結果

  1、孟子的性善論,被後人搞成了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統治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把世界人類史上最悲慘最淒涼的一頁,都在中國大地上演了。

  我們的文化確實很輝煌,但當你發現幾千年就出了這麼幾個英明智慧,富有人性光輝的皇帝,所謂的明君的同時,你會發現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裡面,更多的是出現超級扭曲變態的皇帝、皇后、宦官以及各種官員,他們體現的是人性的邪惡。為什麼相信性善論的中國人,做事情卻如此虛偽、殘酷,做起事情不擇手段?

  2、反過來看看西方,西方相信人性是惡的,人來了都是贖罪的。這種人性論下的西方人,反而常常能夠體現出人性的光輝之處來。他們很少像中國人一樣把人分為不同的圈子和等級,分別執行不同的“人性對待”。他們認為人與人都是應該彼此尊重的,哪怕是國王也不例外。

  在德國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國王想擴充套件皇宮,需要佔用旁邊一個農民的磨坊。當他要求農民搬走時,農民拒絕了他了要求,因為那是農民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家業,哪怕別人給再多的錢,他也不會把這個磨坊賣掉。國王生氣了,就派人把這個磨坊強行拆掉。農民看到這一切,非但不惱不怒,還在一旁樂。有人就問他,你的房子都被拆了,你還樂什麼呀?這個農民胸有成竹地說:只要我們這個國家還有法律,國王這樣做只會自討苦吃!果不其然,最後國王敗訴,不僅沒有得到這塊土地,而且不得不為農民重新修建磨坊。這件事發生在好幾百年前的德國,所謂的“封建社會”的落後的德國。在崇尚性善論的中國,在五千年文明昌盛的中國,有這樣的例子嗎?敢跟皇帝叫板,不被活剝了皮才怪。

  :信仰不同人性的對比

  崇尚“性善論”與崇尚“性惡論”的結果對比

  現在請問,崇尚性惡論與崇尚性善論的國家相比,哪個國家的國民更理性、更善良、更講真理呢?為什麼?

  表面上看,好像推崇性善論的國民會更善良一些;認為人性惡的國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冷漠殘酷一些。可是現實生活中往往與人們想的不一樣。

  強調原罪的基督教國家的人民相信人生而有罪,所以不會自恃人性有多高尚。他們認為人性本身是有問題的,因此要用自己的行為來洗清自己的罪過。

  強調性善論的國家,普遍上國民表現很虛偽,不忠於事實;而且,他們往往做事情很殘忍,完全與“性善”聯絡不到一起。這種國民更喜歡特權,因為他們從理論上會推匯出來:自己是某高貴的人之後,高貴的聖人血統,就自以為高貴,甚至是高人一等。但是對於“低等人”來說,他們骨子裡就有“低賤”的血統。因此他們可以理所當然地瞧不起,甚至奴役他人。但在性惡論的國家,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即使你是聖人的兒子,也有可能被人懷疑是個強盜坯子,因為聖人是後天修出來的,跟你的家族和血緣沒有關係。

  相信性惡論的西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彼此尊重。就算是德國納粹,儘管大家都說他們沒有人性,殘害猶太人。但他們殺人也儘量用較為人道的方式,如毒氣室等以減少死亡的痛苦。但相信性善論的中國過去殺人方式,尤其是刑法,都是以儘量地延長人的死亡過程並從中取樂。像《水滸傳》中王婆所受的刑法“騎木驢”,還有“腰斬”,“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活剝人皮”等等,都是讓人受到極大的痛苦,然而又很難一下子死去的一些刑法。這些都是相信性善論的人想出來的刑法哦! 電影《漢尼拔》中的鬼臉人餵養了一大群野豬,想用這些野豬咬死並吃掉漢尼拔,西方人***包括我們看這部電影時***覺得這種方式很變態了。但如果讓西方人瞭解到我們中國古代的刑法,他們會發現大量比【漢尼拔】電影中更變態的殺人手法,更不可思議。而且,中國人殺自己的親人,父母兄長等等,也會採用這些很變態的方法,你們可以看看歷史中這樣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