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記者的素養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從誕生到發展,深刻改變了舊有的新聞資訊傳播方式,系統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有哪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準確還原事件真相
過去,記者往往受限於自身的視野,無法真正從不同層次、不同高度、不同視角來洞悉事件的本原,明晰事件的因果。面對輿論,眾說紛紜,記者往往無法真正知道“真相”,大部分是人云亦云。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記者不僅要善於與普通民眾打成一片,還要學會大資料分析,實行“全樣本拼像”和“實時反饋活系統”,從而獲得空前的“超能力”。
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參與報道的記者就徵集了眾多路人手機隨身拍視訊,從各個角度還原事件的真實過程。通過這樣的“全樣本拼像”,記者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和眾多讀者一起洞悉“真相”。
敢於摒棄傳統中依賴文字、感性表達的習慣,善於將各方面的資訊資料為己所用,是新媒體時代記者的基本功。
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全城攝像監控系統可以實時採集所有的視訊資訊。這就要求,一方面記者要力求把自己打造成複合型人才,熟悉處理文字、照片、圖表、音訊和視訊等材料,特別是要學會使用網際網路這個大型的資訊資料庫,通過網際網路獲取新聞線索、查詢相關資料、核對新聞事實。另一方面,還要保持原有的職業習慣,對社會保持一種敏銳的觸感,動態的嗅覺,擁有廣泛的社會人脈資源,不斷拓寬涉獵廣度,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只有這樣,記者才有可能面面俱到,兼聽則明,全體樣本,樣樣兼顧,真正走出“盲人摸象”誤區,準確還原事件真相。
:深刻分析事件原因
現代社會的讀者,不僅要求瞭解新聞事件的本身,更願意瞭解“為什麼”和“怎麼回事”。
若憑著“資料拼像”,只能停留在現象外表就事論事,難免令讀者乏味。所以,記者還要精通各種大資料分析工具,學會用資料和圖表說話,做出有見地的分析,引領受眾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從事件記錄者轉變為事件分析者。
網路社會,獨家新聞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媒體的競爭已從題材競爭轉到新聞解讀的競爭,通過對事實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梳理解讀紛繁複雜的新聞資訊,從中引出切中事實本質的,具有舉一反三的認識規律或規律性的認識,可更好的更高層次地滿足受眾需求。
這就要求記者要有深度的知識和專業領域經驗,要有持續不斷的鑽研精神。具有資料分析能力的記者,只要善於將自身經驗、職業素養和大資料分析能力、知識發現能力結合,就有可能快速發現事件背後的規律,深刻分析事件原因,及時提供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和解釋性報道。
這就要求記者既要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要部署和工作意圖,還要充分了解下情,積極貼近生活,瞭解實際、瞭解群眾,把群眾最關心、最感興趣、並與其利益相關,同時也能夠反映群眾要求、呼聲的問題,進行分析,釋疑解惑。
這就要求記者要進行艱苦思想,頑強在五個“Why”中探詢原因的真相,善於挖掘“新聞背後的新聞”。
:著力提升媒介素養
新興媒體的裂變式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輿論引導和傳播格局,輿論生態更加複雜。這就要求,記者必須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著力提升媒介素養,不斷更新新聞觀念,牢牢把握輿論主流。
提升媒介素養,說到底是要學會用多媒體方式報道新聞,因為網路媒介和傳統媒介不是誰取代誰、誰顛覆誰的關係,而是互為補充、互相滲透,共生共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最終走向融合媒介。
2010年“兩會”期間,《太行日報》打破了不同媒介的界限,編輯部和網路部分工合作,把不同媒介內容產品的生產拿到一個技術平臺上去策劃、組織和生產,然後再由下屬不同的媒介去傳播,印刷、音訊、視訊有效互動。
用多媒體方式報道新聞,記者首先要精通各類媒介,熟練運用多種技術工具進行多媒體報道。比如線上採訪能力,就是要學會利用E-mail、QQ、部落格、新聞組等即時通訊工具在網上尋找新聞線索、進行新聞訪談、查詢背景資料、查證新聞事實。
其次,要不斷更新觀念,增強媒體親和力,站在全域性高度給公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新聞服務,真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以滿足受眾對新聞產品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要牢牢把握輿論導向,直面熱點話題和社會關切,緊密聯絡群眾的思想實際,主動迴應群眾的意見和訴求,不迴避、不遮掩、不護短,特別是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性公共事件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網路上第一時間釋出全面、真實、客觀的資訊,讓網民及時瞭解事件的真相,滿足網民對事件的關注心理,消除公眾的疑慮和不安情緒,不給網路謠言產生和傳播的任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