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龍膽草的功效與作用

  龍膽草是一種常見的中藥,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⒈《醫學啟源》:以柴胡為主,草龍膽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藥也。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祕訣》雲:治下部風溼及溼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溼腳氣。

  ⒉《綱目》:療咽喉痛,風熱盜汗。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龍膽之益肝膽之氣,正以其能瀉肝膽之邪熱也。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反助火邪,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

  ⒊《本草經疏》:草龍膽味既大苦,性復大寒,純陰之藥也,雖能除實熱,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試。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則下洩太甚故也。

  ⒋《本草正》:龍膽草,乃足厥陰、少陽之正藥,大能瀉火,但引以佐使,則諸火皆治。凡肝腎有餘之火,皆其所宜。

  ⒌《藥品化義》:膽草專瀉肝膽之火,主治目痛頸痛,兩脅疼痛,驚癇邪氣,小兒疳積,凡屬肝經熱邪為患,用之神妙。其氣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溼熱,若囊癰、便毒、下疳,及小便澀滯,男子陽挺腫脹,或光亮出膿,或莖中癢痛,女人陰癃作痛,或發癢生瘡,以此入龍膽瀉肝湯治之,皆苦寒勝熱之力也。亦能除胃熱,平蛔蟲,蓋蛔得苦即安耳。

  ⒍《本草新編》:龍膽草,其功專於利水,消溼,除黃疸,其餘治目、止痢、退腫、退熱,皆推廣之言也。但此種過於分利,未免耗氣敗血,水去而血亦去,溼消而氣亦消,初起之水溼黃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溼黃疸,用之不可不緩,正未可全恃之為利水神丹,消溼除癉之靈藥也。或謂龍膽草治溼熱,最利癉病,正溼熱之病也,然用龍膽草以治黃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黃疸實不止溼熱之一種也,有不熱而亦成黃疸者,非龍膽草所能治也。尤膽草瀉溼中之熱,不能瀉不熱之溼也。

  ⒎《醫學衷中參西錄》:龍膽草,味苦微酸,為胃家正藥。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益胃中酸汁,消化飲食。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微酸屬木,故又能入肝膽,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不上炎,舉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驚癇、眩暈,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瀉肝膽實熱之力,數倍於芍藥,而以斂輯肝膽虛熱,固不如芍藥也。

  ⒏《本草正義》:龍膽草,大苦大寒,與芩連同功,但《本經》稱其味澀,則其效能守而行之於內,故獨以治骨熱著;餘則清洩肝膽有餘之火,疏通下焦溼熱之結,足以盡其能事;而黴瘡之毒,疳痃之瘍,皆屬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瀉其烈焰,是又疏洩下焦之餘義矣。

  ⒐《本經》: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

  ⒑《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洩下利,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⒒《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

  ⒓《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

  ⒔《本草圖經》:古方治疸多用之。

  ⒕《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

  ⒖《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

  ⒗《醫學入門》:治卒心痛,蟲攻心痛,四肢疼痛。

  中藥龍膽草的臨床應用:

  ⒈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治肝膽實火上炎證,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肝經溼熱下注證。陰腫,陰癢,筋萎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龍膽草6g,黃芩9克,梔子9克,澤瀉12克,木通9克,車前子9克,當歸3克,生地黃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亦可用丸劑,每服6~9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瀉火除溼,為君藥。

  ⒉龍膽散***《太平聖惠方》***治勞黃,額上汗出,手足中熱,四肢煩疼,薄暮寒熱,小便自利等證。龍膽草0.6克,麥冬、甘草、柴胡、麻、犀角各1克,牡蠣30克。上7味為散,水煎,入生地黃汁0.5合,溫服。方中龍膽草配伍諸藥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溼熱之功。

  ⒊單味研末,煎湯服,或開水送服,治肝火上衝所致的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