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藥材製取和主治功能
茯苓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茯苓要如何製取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
茯苓的藥材製取
採集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
2、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
3、樹樁頭爛後,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
4、小雨後樹樁周圍乾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
栽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種後第二、三年採收,以立秋後採收的質量最好,過早則影響質量和產量。
加工
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亦可貯放於瓦缸內,下面先鋪襯松毛或稻草一層,並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發汗,析出水分。
然後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後再行發汗。
如此反覆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再置陰涼乾燥處晾至全乾,即為茯苓個。
切制:於發汗後趁溼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後切制。
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鬆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
切制後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晒,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
茯苓的主治功能
茯苓的功效 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洩瀉, 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學啟源》:除溼,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
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主治祕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
治腎積奔豚。
⑧《藥徵》: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