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勵志的小故事
導語:下面小編向大家分享幾則溫暖又勵志的小故事,供您閱讀參考:
胡林家欣14歲,和父母、弟弟住在樓頂搭起的簡易房裡。父母為生計所迫從鄂州到武漢打工,做環衛工的母親患有腎結石。為使母親能得到休養,胡林家欣只要放假便每天替媽媽掃街三五個小時。此外,她還把撿來的瓶子讓給更貧困的拾荒者,把不是媽媽的管段也清掃得乾乾淨淨。
在胡林家欣就讀的流動人口子弟學校,有不少她這樣貧困而堅韌的孩子,武漢理工大學也有一個幫環衛工母親清掃大街的“馬路孝子”劉普林。這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故事,也是社會弱勢群體需要救助的訊號。面對1.28億貧困人口***據中科院《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社會福利建設還需投入更多。
“公益是沒有國界的”
河源啟一郎被中國人所熟知,是因為他在武漢丟了自行車第二天就給找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中國做義工已經一年有餘,照顧孤寡老人、救助流浪動物,甚至揹著募集來的80多公斤物資到雲南彝良地震災區幫助救災。在中日因釣魚島問題關係緊張時,河源啟一郎感受到了一些敵意,但他仍打算利用自己擁有6萬粉絲的新浪微博的影響力,把更多志願者引向災區,引向需要救助的地方。作為日本NGO的成員,他也和壹基金等中國公益組織合作,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河源身上體現的無國界的公益之心,我們也曾在他們身上見過:德國女藏學家薩布利亞·坦貝肯,在拉薩辦盲文學校,發明了藏語言盲文點字法;德國志願者盧安克,在廣西山區義務支教10年;英國工程師託尼賣掉公司,在西安給流浪漢發了7年包子。
復婚捐肝,“因為我愛他”
10個多小時的手術後,32歲的蘇丹將1/3共590克肝臟捐給了丈夫田新丙。兩人夫妻10年,共同經營一家公司,兩個月前吵得互不相讓離了婚,緊接著就查出丈夫已經肝硬化中晚期,並伴有新生小肝癌,需要肝移植。肝源緊張,蘇丹決定自己捐,面對倫理委員會的審查,蘇丹只用一個理由就說服了所有人——“因為我愛他”。
蘇丹獻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延續了丈夫的生命。這份血肉交融的饋贈,是世上最珍貴的定情信物。
“保姆媽媽來我家58年了”
93歲的高玉清在許曼雲家做了58年保姆,操勞半個多世紀,照顧了三代人,把7個孩子帶大成人。5年前她因腦溢血而半身癱瘓,許家的孩子重情重義,將她視若家人,許曼雲的三女兒還把她接到家裡同住,贍養照顧,如對待親生母親一般。
這是一個現實版“桃姐”的故事,展示了人與人相處最傳統、最美好的一面。高玉清盡心盡力照顧守護,許家人知恩圖報回饋反哺,雙方早就積累了深厚的親情,令生老病死也顯得不那麼殘酷。
“我不想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欠別人東西”
2012年11月,馬玉劍在經營了11年的小理髮店門前貼出通知:“11月10號、11號兩天辦理退卡,請相互轉告,謝謝。”一個星期前,他被查出肺癌晚期,眼看時日無多,他打算先將理髮店儲值卡里的錢退給顧客,“一輩子做事沒虧待過人,我不想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欠別人東西。”
馬玉劍有契約精神,顧客知人情冷暖。聽說他是因病退卡,很多熟客都主動放棄了。
每天等你3分鐘
上海浦東786路車隊的32位駕駛員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兩年零8個月,不管誰當值末班車,都會為一個盲人按摩師多等待3分鐘。施女士在恆康盲人診所上班,每天22:50下班,乘坐22:53到站的786路末班車回家,從診所到車站兩三百米,行動不便的她無法在3分鐘內到達。為此,786路末班車每天都會等她,司機總是緩緩地將車停在她面前,說一聲:“施阿姨,786!”這3分鐘的等待勝過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