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北方種植的牧草品種有哪些

  適合北方種植的牧草有什麼品種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適合北方種植的牧草品種,一起來看看。

  適合北方種植的牧草品種

  1、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又名紫苜蓿、苜蓿。

  紫花苜蓿為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適合東北種植的其休眠指數最好為1~3,休眠指數過高,很難安全越冬。喜溫暖半乾旱氣候,高溫高溼對苜蓿生長不利,抗寒性強。耐旱但不耐澇,長期積水易爛根。苜蓿一年四季均可播種。

  2、齒緣苦蕒菜又名氨基酸草、苦麻草、盤兒草。

  齒緣苦蕒菜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抗旱,耐熱性強,耐澇性稍差,對土壤要求不嚴。一年四季均可播種。

  3、稗谷又稱朝牧1號。

 

  對土壤要求不嚴,耐低溼鹽鹼,耐瘠薄,抗乾旱,抗倒伏,抗病蟲的植物。

       牧草北方種植方法

  播種

  牧草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粘土、壤土,坡地、灘地都可以種植。不過牧草雖然適宜在多種土壤條件下種植,但若想牧草取得高產,還是種植在有機質含量高,養分豐富,土壤結構疏鬆的壤土比較好。我們應當選擇,富含有機腐殖質、酸鹼度PH值在5.5-6.5的地塊種植牧草。選地時還要注意,牧草最忌連作。連作會使牧草田病蟲害的發病率增高,雜草蔓延。

  輪作的好處是平衡營養,防雜滅病,所以,人們常用輪作的方法,提高牧草的產量。最好的前茬作物是馬鈴薯、蠶豆、綠豆、菜豆、蔬菜。其次是亞麻和牧草。

  牧草生育期較短,一般為90天左右,我們提倡施足底肥和種肥,可以不追肥或少追肥。

  施足基肥是牧草取得高產的重要技術環節,基肥的施入量,應夠牧草整個生長期的需要量,因此,一般用量較大。基肥應選用腐熟的農家肥。農家肥和化肥相比較,具有養分全面、改善土壤結構等優點,因此說保證一定的農家肥的用量是牧草豐產豐收的基礎,施基肥可以在土壤深耕前進行。一般每畝施用農家肥2000kg,將肥料撒施到大田裡,撒施要均勻,以利於牧草的生長。

  牧草是耐旱作物,多為旱作。應該結合施用基肥進行深耕。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坡地15cm-18cm。灘地20cm-25cm。深耕可加深土壤耕作層,便於接納雨水,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通氣性。耕地後,要及時耙壓。將翻耕後的土壤耙平,消滅坷拉。一來可以防止風蝕,起到保墒護土的作用。二來有利於提高播種質量。

  播種是牧草高產栽培技術中重要的環節。必須選擇高產和抗病的優良品種。同時必須選擇適合本地環境的品種。下面我們就為種植戶們介紹幾個優良裸牧草品種壩莜1號,壩莜1號生長勢強,生育期86-95天,屬中熟型品種。結實率高,千粒重24~25g。含皮牧草率低。抗倒、抗旱、耐瘠性強,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群體結構好。輕感黃矮病,較抗堅黑穗病,落黃好,適應性廣。壩莜3號,壩莜3號中晚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緊湊、直立,株高120cm。穗粒重1.5g,千粒重22-24g。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較抗黃矮病和堅黑穗病在生產上牧草不必浸種催芽,乾子播種即可。但是牧草籽粒大小不均勻是其自身的生理特點。播種前,應進行種子篩選,將小粒和秕粒除去。種子批量小,也可手工篩選。除了挑出小粒和秕粒以外。還需要挑出其他種子,比如大麥、青稞、草籽、蕎麥等。

  種植牧草的高產與否和牧草的發芽率有很大的聯絡。不同品種和不同批次的種子發芽率大相徑庭。除了應到正規農業部門購買種子外,農戶自己在播種前測試發芽率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培養皿中放入紙和適當的水將100粒牧草種子放入培養皿中,蓋上蓋子放入保溫箱內進行催芽,保溫箱裡的溫度應該控制在30℃-35℃比較合適。放置3-4天,檢視種子的發芽情況,發芽率應高於95%,否則不適於大田種植。

  牧草對氮素反映敏感,增施氮肥可以顯著增產。施用磷肥可形成壯苗。施用鉀肥可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播種時,可根據地塊的肥力和底肥施用情況確定種肥用量。在生產上,磷酸二銨或複合肥適宜做種肥。根據經驗使用複合肥的增產效果比較明顯。在播種前將化肥和牧草種子按照1:2的比例進行混合。也就是說1kg牧草種子用0.5kg化肥。攪拌應均勻。

  播種前用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拌種,是防治黑穗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率通常達95%~100%。可在攪拌種肥時進行藥物拌種時,按種子總量的0.2%~0.3%投藥,然後均勻攪拌。

  適期播種適時晚播是提高牧草品質和產量的重要技術環節。牧草一般日平均溫度在2~4度時可發芽。幼苗可忍耐-3~-4度的低溫,若氣溫低於-5度就會受到損傷。適時晚播可減少凍傷的可能性拔節至抽穗這段需水的關鍵期,應安排在多雨時期,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推遲播種期。牧草對高溫特別敏感,如果在灌漿期溫度達到38-40度,將會導致結實不良和癟粒。適時晚播可以避免在灌漿期出現高溫天氣。晚播也可獲得漂亮的籽粒外觀。

  例如,冀北壩上地區,“壩莜1號”一般在6月上旬播種。水肥條件好的地塊,可在5月下旬播種。“冀張莜4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8月底氣溫不高時進入灌漿期。

  播種前應根據土壤的具體墒情決定是否澆水,如墒情不好應及時澆水。牧草主要種植在河北、內蒙古等高寒缺水地區。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種植牧草應高效利用水資源。除了深耕土壤以外。使用噴灌裝置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播種前的澆水量不宜過多。見幹見溼即可。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普遍推廣,現在牧草的主要播種方法已經從落後的人力、畜犋播種轉變為機械播種。普通農戶地塊比較小,可用8-9行的小型播種機進行播種省工、省力、省錢。地塊比較大可採用20行的中型播種機,他們的使用方法相同。牧草的播種行距一般為30cm。根據具體地塊情況,行距可縮小到15cm。進行合理密植,有利於提高產量。播種深度根據墒情而定。一般墒情,以4~6cm為宜。早播的要適當深一些,晚播的適當淺一些。乾旱少雨和墒情不好的年份要適當深一些。

  由於乾旱和風沙,牧草的有效分櫱少,基本靠主穗增加產量。所以,播種量與播種密度應以合理密植為原則。一般每畝播種量為10kg左右,每畝保苗25-30萬株,每畝產量150-200kg。機械播種或肥沃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播種量1-2kg。瘠薄地播種量不宜超過每畝9kg。機械播種時,應調節播種機上的種軸手輪,來調節播種量。播種後必須鎮壓,壓實表土,填充空隙,防止風蝕,起到保墒護土的作用,有利於出苗。

  這裡農民朋友要注意一點,種植牧草不建議大家使用除草劑,使用除草劑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造成牧草減產。二是、會增加牧草籽粒的帶殼率,造成牧草品質下降,影響經濟效益。牧草播種後大約10天左右即可出苗。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獲得高產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因為不能使用除草劑田間管理的重要一項就是中耕除草。應掌握“鋤早、鋤小、鋤了”的原則。

  牧草幼苗階段應及時進行人工除草,第一次鋤草應在牧草長到10cm左右時進行,此時中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氣性,防止脫氮現象,促進新根大量發生,提高吸收能力,增加分櫱。中耕要淺鋤細鋤不埋苗。千萬不要傷及牧草小苗葉片。不要損傷牧草小苗的根部,因為這時牧草小苗的根部還很脆弱,如遇損壞很難恢復。第二次中耕在拔節前期進行。這時中耕,不僅可以消滅田間雜草,疏鬆土壤,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而且能夠促進牧草根系生長,提高牧草抗逆性。若條件允許可以進行第三次中耕,應在在拔節後期,封壟前進行。

  牧草一般被種植在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但是高產田是需要澆水的,我們應當在牧草需要肥水的關鍵期,及時追肥、灌水。水肥管理要三看,即看苗、看地、看長勢。牧草的苗期需水量相對較多,應時土壤墒情澆水,墒情不好應及時澆水。每次的澆水量應澆足澆透。在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應在下雨前進行中耕,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有效的利用水資源。

  牧草的拔節期到抽穗期是需水需肥的關鍵期,種植戶應該根據土壤墒情及時澆水。牧草拔節期生長較快需肥量大,有條件的農戶可按照每畝用尿素5kg-15kg的標準追施化肥。有水澆條件的在撒施後澆水,無水澆條件的應在下雨前直接揚撒在地裡,藉助降雨,促進作物吸收。

  7月下旬牧草進入拔節後期抽穗前期。牧草抽穗前需肥量較大,在牧草抽穗前追肥是保證牧草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為了及時滿足牧草抽穗期對養分的需要,應在牧草抽穗前儘早追施一次葉面肥,追肥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對牧草產生嚴重生理障礙。可以按照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00g,兌水1000倍後進行噴施。噴施應在晴天的下午或陰天進行。能起到補磷補鉀的雙層作用。如果牧草植株矮小、底葉發黃、莖稈細弱,有倒伏等現象應按照每畝用磷酸二氫鉀300g,兌水1000倍後噴施。每隔10天噴施一次,總共噴施2-3次為宜。應當特別注意的是,生長後期,特別是抽齊穗後不可施用氮肥,以免推遲成熟期。

  這裡應注意,牧草抽齊穗後要少水,以防止控制牧草徒長。造成減產。如果雨水過大,則要注意排水,防止倒伏。

  適時打藥,防病治蟲是牧草高產栽培的重中之重。牧草生長中後期,氣溫在18-25度時,是病蟲害的多發期。種植戶們應該注意防治。牧草常見的病害有:黑穗病,紅葉病,稈鏽病。

  牧草的病蟲害防治要把當前的防治效果與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長遠影響結合起來考慮,防治措施要做到安全無害,經濟可行和切實有效。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防治這幾種常見病的方法基本相同,一是選擇抗病品種,如壩莜3號、壩莜1號等。二是選擇無菌種子進行種植三是合理輪作倒茬,如同馬鈴薯、亞麻等進行輪作。如病情嚴重,可用化學方法防治。提倡使用的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如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可按照每畝用甲基託布津60g-70g的標準稀釋成500倍液後進行防治,噴灑要均勻。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即可。比較常見的蟲害有草地螟、蚜蟲、紅葉蟎。當出現蟲害時,如蟲害嚴重,可以用5%氯氫菊酯進行防治,按照每畝用藥35ml-45ml,稀釋成1000-1500倍液後進行噴施來殺滅蚜蟲和紅葉蟎。10天后再噴藥一次效果更好。每畝用吡蟲啉50g稀釋成1000倍液,噴霧防治草地螟。

  收穫與貯藏

  牧草的收穫是一項時間性很強的工作,一旦成熟,就應及時收穫,通常應在9月上旬收穫。不可延誤,否則籽粒脫落,會造成豐產不豐收的結果。牧草穗上下部位的籽粒成熟是不一致的,當麥穗中上部籽粒進入蠟熟末期時, 應及時收穫。蠟熟末期的表現是,牧草莖稈有韌性,而且不易折斷, 用手指甲掐麥粒,麥粒應有韌性,不易碎。此時應及時收穫。收穫可人工收穫,人工收穫時,應將牧草的地上部分用鐮刀全部採收,進行連株收穫。

  有條件的農戶也可用小型機械收穫。機械採收時應注意,行駛速度應保持在每小時6-8km。否則不僅會造成收割機的損傷,而且會造成牧草漏採、倒伏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產量採用這兩種收穫方式,都需要將收割後的牧草在地裡繼續晾晒3-4天。再運回場院脫粒。使用聯合收割機可以直接脫粒,但是收穫時間應稍晚於手工收割5-8天。農戶可以根據以下的直觀標準判定,摘下一個麥穗,用手掌捻搓,麥皮與麥粒容易分離即可。過晚,會增加掉粒和碎粒,降低產量。使用聯合收割機,行駛速度應在每小時8km。

  新收穫的牧草含水量大,在收穫季節的溫度下有呼吸的特性。水分越大,溫度越高,呼吸越強烈,產生熱量越多,發黴變質的危險越高。脫粒後的子粒運回場院後, 應做成小埂晾晒。2~3小時翻倒一次。使含水量下降到13.5%以下。一般的檢驗法是用指甲掐麥粒,當麥粒容易恰斷時即可。也可將子粒放***中,咀嚼檢驗,感到子粒變脆時,表明乾燥程度合適,可以入庫貯存。然後揚場,用掃帚掃除麥皮。達到儲藏要求的麥粒應立即裝袋運入通風乾燥的儲藏室貯存。

  牧草的種植方法

  一、對牧區的選擇

  首先牧草的種植地區面積要廣闊些,在對牧區的選擇上就要選擇寬闊平坦的地區,土壤要比較肥沃、深厚而且排水性較好的土質,能夠支援牧草茂密生長和多季生長的營養需要。在選定牧區的位置後要對牧區的土地進行一次翻修,可以使土質更加疏鬆,也可以將土壤中的營養分佈更加均衡。

  二、對牧草的選擇

  牧草的種類非常的眾多,選擇最主要的條件是要草質要好、產量高、可以多季收割、生命力強、對牲畜營養價值高並提高牲畜的肉質等。大部分是以種植豆科類的作物為主,還有很多作物可以選擇比如黑麥草、墨西哥玉米草、皇竹草牧草、甜象草牧草、紫花苜蓿等眾多品種。但是廣大牧農朋友也要根據自身農場所在的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等條件進行選擇牧草。

  三、牧草的養護

  廣大牧農們在選擇了牧區和牧草後,要根據牧區的大小選擇牧草的量數。將牧草種在土壤裡以後要進行養護。因為牧草的生長需要多季供給牲畜,所以要在平時對牧草的養護時要增加對牧草的施肥,提高牧草的生長速度。另外在夏季天氣比較炎熱,水分蒸發旺盛要增加對牧草的澆水。另外還要對牧草的病蟲害進行預防和治療。

  最後,當牧草成熟時要及時放牧或者收割,以便牧草新一季的生長,也可以保證牧草的鮮嫩和營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