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嬰兒應該如何防止腹痛

  剛出生的嬰兒體質弱,免疫力低下,稍有不慎就易導致嬰兒產生腹痛的現象。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剛出生的嬰兒防止腹痛的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剛出生的嬰兒防止腹痛的方法

  按時餵奶,餵食後輕拍背部。不要等寶寶哭很久才餵奶,如果他有飢餓的表情就餵奶,否則會因久哭而吸進很多空氣造成脹氣。在餵食後,輕輕拍打其背部以促進打嗝和排氣。

  媽媽少吃不好消化的食物。如果是母乳餵養,媽媽飲食得注意,別吃產生脹氣的東西,比如紅棗,豆製品等,可以吃排骨蘿蔔湯,很有效。

  給寶寶的腹部進行按摩。用手輕輕按摩嬰兒腹部,或用驅風油少許塗擦嬰兒肚臍周圍,依腸道排氣的方向,以環形、由右邊至左邊順時鐘的方向按摩,按摩約10分鐘後,這樣有助於腸胃蠕動和氣體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的情況。

  鹽包熱敷肚子。將炒熱的鹽裝在袋子裡敷於腹部,會使區域性組織升溫,熱敷腹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舒緩脹氣、促進炎症吸收、加快血液迴圈、緩解組織粘連、改善區域性營養狀態等。

  藥物治療。經過醫師的評估和檢查後,可以抹上一些薄荷油,或脹氣膏,刺激腸胃蠕動,也可幫助寶寶排氣。另外,可以根據醫囑給寶寶吃一些助消化的藥物乳酶生,以調節小寶寶的腸胃,幫助消化,一是可以吃益生菌,二是可以給寶寶吃吃健胃消食的藥物。

  嬰兒腹痛的治療方法

  足三裡穴。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穴位是人體的保健大穴,俗話說”每天按摩足三裡,賽過兩隻老母雞”。其實足三裡穴也是治病要穴,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所謂合穴指脈氣流注此穴,氣血相對旺盛。此穴對調節脾胃功能,治療腹痛、腹脹、腹瀉效果較好。具體位置為犢鼻下3寸***膝蓋眼下四橫指***。

  曲池穴。此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取穴時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就是。此穴能調節腸道引起的腹痛、吐瀉。

  做法

  小兒經脈暢通,所以按摩時不需用太多力。先輕揉左面足三裡穴81下,再輕揉右側足三裡穴81下,接著再分別輕揉左右側曲池穴各81下。

  如果腹痛不減,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嬰兒腹痛的原因

  1. 便祕 挑食或喜歡吃零食的孩子排便習慣通常都不好,因此3天以上沒有解便或大便很硬都會引起腹痛,所以當孩子跟家長說腹痛的時候,家長第一個需要考慮的狀況就是“是否是便祕引起的”。

  2. 吃壞肚子 吃到不乾淨的東西引起腸炎或腹瀉,孩子也會說肚子痛,但是因為這樣的症狀很明顯,所以家長也不用擔心是其他的原因,通常1~2天腹瀉症狀改善後,腹痛就會自然消失了。

  3. 情緒性 較為神經質的人緊張起來或是接觸陌生的人事物就會感到腹痛或想大便,同樣地,幼兒也會因為一些心理因素,如不高興、搬家等情緒上的變動,而轉化成為身體上的胸痛或腹痛。

  4. 盲腸炎 也有一些特殊的疾病是以腹痛來表現的,如盲腸炎,剛開始時會在上腹部產生疼痛感,但之後會逐漸集中在右下部,且區域性按壓也會疼痛。

  5. 腸套疊 1歲左右肥胖的男寶寶最容易發生,除了陣發性的哭鬧不安與腹痛外,還伴隨嚴重的嘔吐。此外,大便呈暗紅色黏液狀是主要症狀。

  6. 紫斑症 除腹痛外,面板上還會出現許多小而紅的出血斑點。

  7. 其他疾病 如肺炎、尿路感染、幼兒糖尿病等疾病,也會合並腹痛現象,因為安全起見,還是要帶孩子給醫師仔細檢查,才能確知腹痛的原因。

  嬰兒腹痛的表現

  1. 幼兒的進食與排洩是否和往常一樣規律

  如果孩子的進食和排洩與以前一樣正常,就不必擔心孩子肚子痛的問題了,但是如果有明顯的食慾減退、拒食、大小便異常等,就應該儘快送醫檢查。

  2. 幼兒平躺或睡覺時可否伸直雙腿

  家長可以觀察幼兒平躺或睡覺的姿勢,如果兩腿能夠伸直平臥或睡得很安逸,腹部應該沒有問題;但如果平臥或側躺時,身體及腿部呈蜷曲狀,且想將孩子的腿拉直時,他卻執意不肯伸直,那麼就可能有腹痛問題了。

  3. 幼兒走路或快跑時步伐是否正常

  在幼兒清醒、哭鬧或玩耍的時候,很難正確替孩子進行腹部檢查,所以當幼兒在活動時,可觀察孩子走路或跑步的樣子,如果出現腳步左右有異、不太想走路或不太願意邁步快走,就可能代表腿或肚子有問題。

  4.觸控寶寶肚子,看是否有異常

  除了以上3種觀察方法外,家長也可以趁幼兒睡覺時,用手平放在孩子的肚子上,以壓按或抓捏的方式來感覺幼兒的身體反應。幼兒最正常的反應就是肚子鬆軟、不脹不鼓,而且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繼續安睡。幼兒如果稍微扭動肢體或肚子稍微緊縮,但仍然繼續安睡,家長就需要多加註意。如果家長每次觸壓孩子的肚子,不論是整個腹部或只是腹部的一點,很明顯有肚子肌肉變硬,並表現驚醒、不安、疼痛或哭泣等狀況,即代表孩子腹內確實有問題,必須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