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是兩棲類的祖先的原因

  魚類***Fish***,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 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佔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階的一群。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豔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江河湖泊,魚的種類十分豐富。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我國的海洋魚已知的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大馬哈魚等。

  

  魚類是生存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它以鰓呼吸,用鰭游泳。青蛙的幼體稱為蝌蚪,在水中用鰓呼吸,長大後則在陸上用肺呼吸,屬於水陸兩棲動物〕經研究發現,色類和兩棲類動物之間存在著親緣關係科學工作者在對從地層下挖掘出來的各種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佔代一種總鰭魚頭骨的膜成骨,與兩棲動物頭骨的膜成骨十分相似,兩者的迴圈系統,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總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基部肉質十分厚實、鰭內骨骼的排列和古兩棲動物的肢骨也很接近,而且古總鰭魚已具有內鼻孔,可以利用肺進行呼吸。那麼,魚類是怎樣進化到兩棲類的呢?

  大約4億年以前的泥盆紀時期,在自然界的淡水湖泊、沼澤地裡生活著一種數量繁多的總鰭魚。這種魚,體長1米多,呈紡錘形,在水中游動迅速,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到泥盆紀末期,地球上開始出現高大的木賊、石松和喬木形的藏類等真正的陸生植物。又過了幾千萬年,到了石炭紀地質期,因為當時陸地上氣候溫暖潮溼,這些陸生植物相應得到很大發展,種類繁多,生長茂盛。大量植物的枯葉凋落到河中,再加上有些沿岸或水中生長的樹木,根部也在水中腐爛,結果使水質遭到敗壞,水中氧氣逐漸減少。生活在河水中的魚類,部分由於水中氧氣的不足而死亡,但也有些總鰭魚,卻利用胸鰭和腹鰭,將身體支撐起來,或攀附在水中的腐葉上,或爬上河邊樹根上以吸取空氣中的氧氣。一方面因為水質的進一步惡化,使魚類對大氣的依賴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因氣候發生季節性的變化,使一些生活在淺水中的總鰭魚,在旱季時不得不用胸鰭和腹鰭支援著身體,從一個乾涸的河床爬到另一處有水的河中。這樣,使其基部肉質變得十分發達,鰭內骨骼也慢慢起了變化,而變為與陸生動物五指型附肢相類似的排列型式。於是就逐漸演變成古兩棲動物,成為陸上四足動物的祖先。

  1938年12月,在非洲南部東海岸附近,人類首次捕獲了一條活的總鰭魚,並命名為“拉蒂邁魚”,現通常稱作“矛尾魚”。這一轟動性的發現有力地證實了古兩棲動物是由古總鰭魚演變而成理論的正確,同時也打破了舊有的關於總鰭魚類自70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說法。自1938-1975年間,人們在葛摩群島一帶,捕獲了80多條現代總鰭魚。它們大約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洋中,體長1.28-1.80米之間,體重30-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