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在太空如何生活

  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層次,分門別類地研究各個領域或層次的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形成各科的系統知識,以此構成整個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

  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構成其理論體系。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客觀真理性;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但不同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意識形式。它所反映的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客觀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由誰來研究、掌握、運用自然科學,往往帶上階級的烙印。自然科學不是社會上層建築,而是生產力,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技術發明等途徑可轉入生產力的三個要素,併入生產過程,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學的因素在生產力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第一生產力”;自然科學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導致社會革命,成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人類的科學活動源於生產實踐,自然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同時受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制約。用運載火箭發射航天器,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有年份、月份、日期和時刻的選擇。比如,哈雷彗星以76年為週期迴歸,哈雷彗星探測器應選在其面向太陽的幾個連續年份中發射;火星與地球的會合周期為780天,火星探測器應在火星與地球會合前後連續的幾個月份中發射;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個月內連續的幾天中發射;由於工作條件和軌道要求,以及氣象的限制,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日內某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內發射。這種允許航天器發射的時間範圍,叫作發射視窗。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帶著中國的“加加林”———楊利偉將在太空遨遊21個小時,圍繞地球飛行14圈。21個小時中,航天員是如何解決“吃喝拉撒”的呢?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在發射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了不少細節。

  吃:絕不僅僅是“牙膏”

  太空中的飲食是專門設計的航天食譜。早、中、晚,每一餐的食物都不同。宿總說,由於是短期飛行,對於食物而言更強調熱量,以讓航天員的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而對於維生素等方面,不作過高的要求。

  昨天,由於上午9點發射,因而航天員早餐已經在地面吃過。“在地面的早餐與我們日常早餐區別並不大”,宿總介紹說,還是各種點心、牛奶、雞蛋等,只是對衛生的要求高一些。發射之後,入軌執行三圈左右,大約在11、12點鐘左右,航天員開始吃中餐。“為天上準備的食物,以前不少人認為都是牙膏狀的食品,一條條、一節節擠出來,實際上這是早期的航天食品,現在已經過時了。”

  總的來說,現在的航天食品殘渣少、熱能高,都為一口吃的食品,就是把食品做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一口就能吃下去。這是為了減少和控制艙內的食物渣粒,以防止艙內汙染。從品種來看,有10多種,既有巧克力、各類水果塊、也包括一些符合中國人口味的食品,比如說八寶飯之類。這些食品都是精心設計、研究的,一些保健飲品還加入了中藥成分,當然,味道也不錯,不會太難喝。

  拉:馬桶是特製的

  21個小時中,大小便也是要解決的問題。宿總笑著說,艙內的馬桶是特製的,要形成人造重力。衝馬桶的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就完全不同,不能用水衝,它是靠風機來抽吸,先把其中的水分、臭氣抽掉,再把乾的部分,自動用塑料袋密封起來。小便也是這樣,有專用的小便收集器,防止小便在艙內飛濺開來,以免引起艙內汙染和電線短路。

  睡:掛在艙壁上

  飛船上是沒有床的,怎麼睡覺呢?為了對付失重,睡袋被掛在艙壁上面,把拉練一拉,就可以了。睡覺時,航天員的手也要放在睡袋裡面,免得睡著之後,手亂動把旁邊的電線、電纜給碰到了。按照日常習慣,在上天2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睡眠將保持7、8小時,睡眠的時間將安排在飛船比較平穩的時段,分為兩段,每段3-4個小時,等於是打個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