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武德
尚武武德為上,為人仁厚善良;修身注重禮儀,養性拋棄豪強。濟困驅邪扶正,莫爭高低短長;積善必有餘慶,積德百世流芳。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練功習武,既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武術遺產,也是為了鍛鍊筋骨,陶冶性情,磨練意志,增強體質,祛病延年,還是為了防身抗暴,振興中華,振奮民族精神,抵禦外敵。至於憑藉功夫而好勇鬥狠,乃至為非作歹,從來為武術界所切戒,習武者,必須牢記於心。
練武之人,應以武德為重,所謂持之以莊,臨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練之以勤,行之以義,存之以仁,歸之以忠,而切忌恃強逞能,做無意義之自古以來,習武之人,首當講究德行,人有奇才異能,便當善自韜藏,不炫己之長以驕人,這樣才可以養德,可以保身。古往今來,恃才者終以才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有武有德,藏而不露,俠腸義骨,濟世扶危,除貪劫忘,戒淫忌恨,而切忌恃強逞能,見利忘義。
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俠有義則正,武有德則成英雄不為利所動,善者不以惡語傷人,要在人世流千古,還在自己行素!*強中還有強中手,勸君人前少誇口;功夫本為防身用,切忌逞強自出醜。凡修習內家武功之時,總要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如有菩薩心腸,倘若不以佛學為基,則練武之時,必定施及自身,武功越深,自身傷之越重。
藝高者手下留情三分,口上留德七分 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文依憑心,武以觀德。徒弟技藝高,莫忘師傅勞 嚴師出高徒,重道得真諦。萬兩黃金不賣藝,十字街頭送志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退一步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
的概念在上古時代就已產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黃帝不僅重視“武”,而且重視“德”,並把二者結合起來。對修德振兵思想闡述較為全面的是《吳子》,其《圖國》列舉了承桑氏和有扈氏之君因“修德廢武”、“恃眾好勇”而導致國家滅亡的正反兩方面例子,說明只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是強國闢土的正確之策。先秦以降,“武德”一詞開始作為軍旅德性的專用術語出現在文獻典籍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楚莊王“武有七德”說,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與“德”二字連用,則始見於《國語》:“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這裡的“武德”特指軍人從武、用武、尚武所表現出來的德性。後來隨著武德文化的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