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創業致富養殖事蹟

  只有實踐過,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創業的不易。如何在絕境中突圍,是創業者每天都思考的問題。看看那些農民創業的事蹟,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走出困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吃貨張不等的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創業夢

  張嶽,江湖人稱張不等,言談舉止沉穩幹練,誰也看不出他是個90年出生的“小鮮肉”。不過,說起他傾其所有的創業專案——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年輕人對事業的激情與執著在言語間飛揚起來。

  一個等不及創業的人

  張嶽出生於江蘇南通,卻十分嚮往行走四方,以天下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時期的他,頭腦中就充滿著創業的想法,2008年終於如願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在這所美麗的江南百年學府,張嶽開始了為創業夢想的積累。

  大學主修自動化控制專業,會造機器人,也會詩詞歌賦,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腦回路和激情洋溢的文科情懷。在大學三年級,張嶽幸運地被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強化班***簡稱強化班***錄取,輔修創業管理。每年從全校各專業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選拔40人,在保證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兩年的輔修學習,強化班想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企業家”。“我們並不是引進國外的教材照本宣科,為我們講課的除了知名管理學教授、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從浙大走出去的傑出創業校友和著名浙商,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經驗,還有將來我們自己創業的人脈資源。”

  2012年張嶽大學畢業,在一家軟體公司跟著一位浙商半是祕書半是學徒地學習公司的經營管理。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第一份工作,都為他日後的創業提供了各種準備條件,只要認定了創業,就絕不回頭。

  為什麼給自己取名“張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沒有等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可張嶽覺得他創業的願望不能再等了。於是,張不等辭職創業了。

  一個吃貨的各種講究

  有激情、有行動,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呢?“我是一個超級吃貨,大學幾乎一半的生活費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創業專案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事情,於是我想到了做農業。”

  “吃貨”這個詞近幾年來很流行,但它並不能概括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對食材的挑剔和講究。就像《食神》電影中,原材料的絲毫偏差都能影響最後的口感。張嶽的叔叔負責管理著一家主營大閘蟹的南湖蟹業合作社,由於家庭的關係,他能夠通過觀察和品嚐辨別出各個湖域大閘蟹的區別。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對於一個資深吃貨來說,他就要較這個真,“很多大閘蟹掛著陽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別其中的差別。”

  2014年蟹苗下湖,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張嶽的叔叔在後方把握螃蟹的養殖過程,他們在前方翻閱了大量有關大閘蟹的文字材料,“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產品很難標準化。但是,以我的想法來說,我們做農業就是要標準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張嶽說。雖然是在同一水域,餵食同樣的魚蝦,但大閘蟹的品質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當第一批大閘蟹上來的時候,他們淘汰了30%看起來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蝦肉精養一週。什麼才是好的大閘蟹呢?後蓋發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發紅,腿結實。這就是“陽澄不等”的大閘蟹,一群年輕人創立的一個小而美的農業品牌。

  一個最懂大米的公司

  “陽澄不等”大閘蟹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給了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信心。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註定會為農業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大閘蟹一年的上市銷售時間只有兩個月,“陽澄不等”成功後,張嶽就開始琢磨要做一個非季節性的專案,還是著眼在農業。2014年12月,經人介紹,張嶽認識了浙江金華一位享譽當地的種糧狀元,豐群飛。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個專案,千家萬戶都需要的大米。在豐群飛的幫助下,張嶽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流轉了5000畝良田,開始種水稻。

  渤海鎮,著名的響水大米便出自於此,因為這裡獨一無二的由火山岩漿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種出來的大米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和高營養價值。“稻易”是張嶽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徵他們想要有所改變的野心,就像是他們的大閘蟹一樣,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護過。米種是101香稻種,生長在石板地上,從日本引進的視覺機器,既不要有帶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過稻易的嚴格刪選,由於銷售環節的跟進,每一粒米都要在脫谷後28天收出,而沒有通過篩選和28天后沒有售完的大米,則用來釀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不說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達到的令人讚歎的精緻程度。

  一個想要改變農業的願景

  稻易愛農會,這是張嶽非常自豪的一個創舉。“我們的體系中有100多位農戶,每一家都有一份農戶檔案,在每份檔案中記載了農戶的合格出米率,影響大米質量安全的農殘、土壤等各方面的資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個二維碼,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過掃描二維碼,使用者可以知道這盒米生產它的農民、種植日期、脫穀日期,並且對這盒米作出評價。所以每份農戶檔案對應著一份信用評分,這很重要,結合信用評分和農戶檔案,我們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農戶不同的收購價。”張嶽稱這一套評價系統為感知溯源系統,農民用心種出的糧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糧食。在稻易的愛農會裡,農民還能享受到無息貸款,每家享受無息貸款的額度也和他們的信用等級相關。

  無論是大閘蟹還是大米,張嶽都是通過微商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張可充值的“糧卡”積累起自己的客戶群,用虛擬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資料,您家的用米習慣、吃飯頻率都對應著定製化的服務,在江浙滬地區,每天晚上8點之前下單,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頓晚飯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也瞭解到螃蟹養殖巨大利潤背後的艱辛。80畝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農要凌晨3點起床,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付出最多的,卻不是得到最多的,一個蟹農告訴張嶽,大閘蟹的價格經銷商說了算,農民在銷售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做為真正的勞動者,他們並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張嶽說,“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需要抱著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心態來做,要有10年,20年,15年的經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時覺得,要去優化這個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古老行業,僅僅有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還是不夠,要讓每一份農產品和生產它們的農民牢牢繫結,農產品就是農民的作品,當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滿意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就會以更加專業、更用心的態度從事這項職業,農業也會吸引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而我們這群年輕人,就是要用數十年的時間,為生活和農業而做極致農產品。”

  二

  海歸碩士回鄉種紅薯創業一季賺百萬 李建峰在晾晒粉條

  600畝的紅薯地一望無際,十幾位工人一字排開,在認真地給剛鑽出地面的紅薯苗追施營養有機肥……這是記者5月24日在沈丘縣紙店鎮小李莊村看到的景象,這片紅薯地的負責人,就是海歸碩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學生涯,李建峰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甚至是農業生產模式,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因此回國以後的李建峰躊躇滿志,渴望將自己在外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實踐當中。

  本來回國以後李建峰主要負責家裡服裝廠的管理工作,因為公司是在鄉鎮,所以平常接觸農村群眾的機會也比較多。“慢慢地我發現他們仍在延續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家一小塊地,基本都在種植糧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產業鏈,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廣泛聯絡的市場經濟。”李建峰說,他通過與這些群眾的交流發現,其實大家都有強烈的致富願望,只是發展特色種植受市場行情制約有風險,村民們不敢冒險,同時又被土地制約,不能外出謀求其它發展,從而導致他們固守現有生活的情況。

  “我當時就覺得國外的大農場模式可以解決這種矛盾,有少數人把土地承包起來,不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耕作,節約成本和時間,還能將大多數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李建峰說,“後來我通過調查,發現在國內已經開始推廣和農場模式類似的‘土地流轉’,我覺得這種模式還要更好,因為農民不僅從土地上被解脫出來,還能按時獲得相應的土地租金,勤快點再外出打工,能拿兩份錢。”

  “建設紙店,服務三農”可不是一句空話,找到解決之道的李建峰立即著手開始準備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成立了“東明農民合作社”,並考察合適的種植專案。

  他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紅薯製品將在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儘管人們正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來刺激紅薯的生產和澱粉加工,但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不含明礬等任何新增劑的紅薯製品,以口感優美而深得消費者青睞。

  產品用途廣,原料價格低廉,加工開發增值空間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終將自己創業的專案鎖定在加工澱粉、粉條及相關食品上。

  李建峰通過當地政府瞭解到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隨即決定承包土地搞創業,並把專案選定在種紅薯,同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澱粉、粉條加工上。

  他從自己老家小李莊行政村流轉的1000畝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關手續,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

  流轉土地、建廠房、買裝置……李建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9月,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當年12月,600畝秋紅薯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0多斤。據李建峰介紹,一般秋紅薯產量要比春紅薯低,每畝6000多斤的產量已經是很好的了,這與他科學種植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這批紅薯從育種到種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後期的採收,都有專攻紅薯種植的農業科研人員全程指導。”李建峰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

  不僅種田要科學,產業管理上的科學合理與統籌規劃,也是李建峰這位海歸碩士的一大法寶。“我們都擔心這紅薯過冬不好放,結果廠房建成和收紅薯時間正好對上,一點都不耽誤做粉條。”員工李朝方說。

  李建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6.5斤紅薯出一斤粉條的比例計算,這一季秋紅薯他獲利近百萬元。

  “等今年春紅薯下來利潤更可觀,畝產能達到8000多斤,到時候就可以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潤,吸引他們投身這個專案。”李建峰表示,“我們還要打造生產過程全公開的觀光農產品加工產業。到時,粉條加工生產全程對客戶開放,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畢業於天津大學,2005年~2012年先後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溫斯洛普大學留學,分別獲會計碩士學位和MBA學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