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得內痔瘡怎麼治

  在我國,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治療女性內痔瘡的方法。

  治療女性內痔瘡的方法

  [方一]

  烏梅、五倍子各10克,苦蔘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日1劑,日服2次。

  本方為凌朝光方,功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適用於痔瘡。

  [方二]

  蒲公黃、黃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後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普通盆內,患者趁熱先薰後洗,每次15--30分鐘。

  本方為鄒桃生方,功能清熱解毒除溼消腫,涼血散瘀,適用於痔瘡。

  [方三]

  硫黃、雄黃各10克,樟腦3克,麻油適量。前藥研成細末,用麻油調勻,擦患處。

  本產適用於溼熱而致痔瘡。

  [方四]

  浮萍適量。水煎,趁熱擦洗患處。

  本方適用於痔瘡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方五]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鶴草、旱蓮草、側柏葉各15克,枳殼10克,黃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萊莧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藥煎液薰洗肛門。

  本方為黃洪坤方,功能清腸利溼,止血,適用於痔瘡。

  [方六]

  柞樹葉30克。搗爛敷患處。

  本方源於《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適用於痔瘡。

  女人為什麼會得痔瘡

  1、月經

  月經期往往因失血而致大便硬結,如廁久蹲會影響肛門的血液迴圈,使肛門負擔加重,常出現排便困難和間隔時間延長,每2-3天排便一次,使直腸及肛門充血、水腫,這樣不僅容易發生痔瘡,並且可使原有的痔病進一步加重。

  2、妊娠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導致體內水、鈉瀦留,血管擴張。孕激素和鬆弛肽等激素作用使盆底與肛管支援組織鬆弛,加重肛墊下移。這是誘發因素。另一方面,妊娠期活動量小,胃腸蠕動慢,引起大便乾燥,排出困難增加腹壓,乾硬糞便易擦傷痔區粘膜引起出血。另外,妊娠期增大子宮壓迫,腹壓增大,盆底下降,神經牽拉導致括約肌功能異常,阻礙痔靜脈叢的迴流,肛墊血液動力調控障礙是導致痔瘡發生的重要因素。

  3、產褥

  產褥期的發病機會也較高。產婦分娩後,由於腹腔空虛,便意感變得遲鈍,加上腹壁鬆弛,活動減少,排便無力,加重了排便困難,常常數日無排便的感覺。糞便在腸道中滯留的時間過長,水分被吸收,變得高度硬結,甚至硬如羊屎,如果用力排便,就會損傷肛門直腸,引起痔瘡。

  4、更年期

  婦女到了更年期,與肛門功能有關的組織,如括約肌、肛提肌、恥骨直腸肌等同樣變得無力,肛門功能下降。與此同時,婦女更年期往往出現內分泌與神經功能失調,使人煩躁,有排便意又覺得排不淨,頻繁去廁所,增加了肛門負擔,也是誘發肛門疾病的因素。

  5、其他

  職業女人從事久坐久站的工作,工作壓力大,精神常處於緊張狀態,心理焦慮增加,容易忽視便意,忍便不排,久而久之導致習慣便祕,成為誘導痔瘡發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患上痔瘡有哪些症狀

  1、鮮血便

  鮮血便是內痔早期的常見症狀,顏色鮮紅,血一般不與大便相混,但並非每次解大便時均有便血,出血量不等,或多或少,可為糞便帶血、便後手紙帶血或點滴而出,嚴重者可出現射血。

  2、疼痛

  疼痛是外痔常見的症狀。因外痔位於齒線以下,由脊髓神經支配,一旦外痔發炎,腫脹,則疼痛明顯。內痔一般無疼痛,痔團脫出還納後僅有一過性下墜感。若內痔脫出發生嵌頓、靜脈炎、血栓、感染等則可引起肛門區域性的劇痛。

  3、異物突起和脫出

  肛緣突起,有異物感,便時不易擦淨,汙染內褲是外痔的標誌。脫出則是內痔晚期的常見症狀,往往在大便時內痔脫出於肛門外。嚴重者,在下蹲、行走、咳嗽、勞動用力時痔核也會脫出肛門外。

  4、肛門潮溼和瘙癢

  由於內痔脫出,反覆刺激,常併發肛竇炎和慢性直腸炎、腸粘液腺分泌增多,經常脫出者,肛門鬆弛,分泌的粘液流出肛門外,刺激肛周面板,形成皮炎、溼疹,發生肛門不適和瘙癢。

  另外,外痔一般情況下沒有分泌物,外痔發炎腫大或面板潰破時分泌物增多,或者大便後擦拭不乾淨或肛門汗腺比較發達時,也會引起肛門的潮溼和瘙癢。治療內痔後或者外痔的炎症得到控制以後,肛門潮溼和瘙癢的症狀即可消失或緩解。

  5、便祕

  便祕可以引起痔瘡,由於痔瘡的出血或疼痛,又往往加重便祕。因此,便祕與痔瘡的發生、發展變化關係密切,往往互為因果,形成惡性迴圈。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