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改善人際關係
孩子之間的友誼比成人間的友誼更簡單更純粹,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友誼不深厚。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孩子建立健全的性格,對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家長們不容忽視的"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為孩子創造接觸外界的條件
作為父母應當多帶孩子接觸外界,給他們提供更多能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同時不斷的鼓勵孩子和其他人交朋友。從兩歲左右開始,孩子們之間會開始有互動,孩子會越來越喜歡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帶領孩子去熟人家做客,讓孩子與同齡的夥伴一起遊戲。也可以請小夥伴到自己家裡做客,家長可在家裡提供遊戲場所和道具,組織小朋友們一起遊戲和活動。
2、培養孩子懂禮貌的社交禮儀
懂禮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小夥伴接納,家長們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些社交禮儀,幫助孩子更快速地融入到小夥伴中去。比如,當孩子為我們端來一杯水的時候我們也對孩子說一句謝謝;帶孩子外出遇到鄰居朋友,主動教孩子跟大家打招呼;送孩子去幼兒園見到老師和同學互相問個好;當孩子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及時說句"對不起";當別的小夥伴做得好時給予鼓掌和讚美等等。
3、懂得接納孩子的特性
在剛開始的階段,孩子會不懂得分享和合作,家長們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只要假以時日地進行引導,孩子會慢慢接受。在群體活動中,有的孩子屬於主意多喜歡錶達善於主導的領導型,而有些孩子可能屬於安靜地旁觀型或順從的配合型。無論孩子屬於哪種型別,家長都不要用成人的觀點來評價好壞,接納孩子的特性會有助於孩子更好地融入群體。
4、協助孩子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小問題
孩子在融入集體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冷遇排斥,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應該及時發現並給予安慰和支援。不要太過急於帶孩子離開或再次把孩子推回到群體中,要給孩子一個緩衝。家長可以在瞭解問題之後幫助孩子尋找事情的根源,引導孩子自己面對及解決眼前的問題。
5、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利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可能會有意無意地為孩子選擇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雖然家長用心良苦,但這樣做代替了孩子的思維,而且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不利於孩子社會獨立性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朋友,在孩童時期的孩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與"壞",家長只需要多多注意孩子的狀態,不需要幫他們抉擇要去交往的朋友人選。
家長應如何幫助不會交友的孩子
孩子缺乏交友能力的第一原因可以認為是自發性發育遲緩。自發性成長順利的孩子不僅很調皮,而且到了三四歲會變得非常積極地想尋求朋友。由於自我主張的相互碰撞,他們常常一會兒吵嘴、打架,一會兒快樂地淘氣。這正是交友能力形成的基礎時期。幼兒園從3歲的孩子收起,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考慮到這一點。但是,如果把淘氣當做壞事加以禁止的話,孩子的自發性便得不到發展,到了三四歲也沒有尋求朋友的願望,甚至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調皮,他會覺得那是在做壞事情,而不跟那樣的孩子一道玩耍。進了幼兒園之後,他也只會在一旁看著別的孩子玩,卻不加入玩耍的行列。
孩子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然是自發性沒有成長起來造成的.也就是說,不要再把孩子塞入“好孩子”的框框裡,不要再過度保護,而要儘量地給孩子自由。獲得自由的孩子,最初會表現出迷茫,但其自發性會逐漸地抬頭,即便是已經成了中學生,也會變得積極地尋求朋友的。不會交朋友的原因之二缺乏體諒
孩子不會交朋友的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體諒他人之心沒有培養起來。沒有體諒之心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對小朋友用一下壞心眼,或者是攻擊一下小朋友等等。比如,故意推倒小朋友在沙坑裡做的小山包;把小朋友的手工製品弄壞掉;別的孩子正在玩得好好的,他硬要搗亂等等。分析這樣的孩子,第一個值得考慮的,就是孩子在家裡是否不被爸爸媽媽疼愛,因此情緒處於不安定狀態。我們甚至可以說,做出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發出的“救救我”、“再喜歡我一點”的紅色訊號。當媽媽和孩子間的感情聯結不夠充分時,孩子的情緒不是不安定,就是已經變得僵化了。情緒不安定的孩子,將失去與他人之間的祥和、穩定的關係;情緒僵化的孩子,大都很少有笑容,而且沉默寡言,即使讓他參加遊戲,也不會表現出多少快樂,並且,這樣的孩子本身也不會主動找朋友玩耍。
對於上面所講的這類孩子,周圍的大人們都應懷著體諒的心情來溫和地對待,要加強撫觸。對孩子的壞心眼和攻擊性行為不加斥責,理解孩子寂寞的心。開始時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抵抗情緒來,但隨著次數的增多,他會變得主動地要求撫觸,伴隨著這一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將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