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文書法

  作為中國書法最早的書體,篆書***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無疑也能體現出中國人早期的審美意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篆字書法與篆刻

  篆刻對篆字書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篆刻就是篆書在印章上的表現形式。如果字寫得不好,印章的質量就不高。如何在印章上把字寫好?第一是識篆,也就是解決入印文字正確與否的問題。明、清時代培訓篆刻人才首先是學習古文字。第二是寫篆,文人刻印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技藝,而是要展現入印文字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趣味。明·程名世說:“夫圖章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篆。”筆法上的輕和重、屈和伸、來和往、粗和細、強和弱均須精妍,這說明印章的好壞首先決定於書法的水平。

  再次,篆刻對章法的要求也很高。圖章的印面極小,要在很小的平面上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姿態,必須佈局巧妙。篆刻的章法是要處理印面文字之間的相互關係,上下左右相顧、相讓、相粘、相承、並列等等。

  疏和密是佈局中最常見的現象,篆刻和書法在疏和密的處理原則上是一樣的,應注意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不可疏得有走馬之處,密不可密得無處容針。篆刻者在安排佈局時,常在圖紙上設計印稿,反覆構思,必達完美的地步而後止。

  明·徐上達在《印法參同》中有一段話談到印章佈局最終應達到的效果,意思是:“***篆刻***如同蓋房子,助外面看,有門牆的開與合,從裡面看,有廳室的淺與深。上下相接,層次安排參差合理,內容、形式,配合協調。分而求之,各有姿態;合而求之,總體連貫。看上去很有高館樓閣的氣象,沒有小家子氣,這才是具有大家風範。”

  最後,刀法是完成篆刻的重要一環。篆刻使刀,是技能也是藝術,是用刀法代替筆法。總之,篆刻開始於篆書,形成於章法,完成於刀工。

  明代有兩位對後世影響頗大的篆刻家——文彭與何震。文彭是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長子,他把文人用石章進行創作的走勢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文彭的篆刻有書卷氣,典雅而平和,如“壽承氏”。何震原是文彭的學生,他對古印的借鑑是廣徵博採,在此基礎上,努力創新,形成猛利清健的藝術風格,如“雲中白鶴”。文、何二人被稱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為典範。

  清代篆刻有三個主要流派:

  徽派,創始人程邃,行刀老澀,線條蒼勁,印章奇古,如“程邃之印”。

  浙派,創始人丁敬,篆刻刀法金石韻味很濃,行刀細碎,在強化刻刀的意味,印章有陽剛之美,如“兩湖三竺萬壑千巖”。

  鄧派,創始人鄧石如,印章出自書法,行刀如走筆,書法中的用筆深刻地影響著篆刻的風格和情調,他把深厚的篆書功力用之於篆刻,擴大了篆刻的表現範圍,蒼勁莊嚴,流利清新,開創了一代印風,如“春涯”。

  在印面以外的四個豎直平面上也可以鐫刻文字,陰文稱為“款”,陽文稱為“識”,內容署作者名號、刻制日期、地點,有時註明該印師法的來源,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都刻陰文,稱邊款。

  清代篆刻家在印章邊款上開拓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邊款書法。在邊款的處理上,刻刀儼然就是鐵筆,一刀下去,可分出篆刻家書法水平的高下。邊款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刻真、行、草者居多,如清代書畫家、曾任浙江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的吳昌碩所刻的真、行、篆邊款三幅,自闢門徑。清·趙之謙極取古器物文字的邊款形式,創造出新的邊款風格,他以魏碑書體入款和以陽文雕刻的邊款,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