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論語心得

  自古以來,《論語》就被視為儒家的典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後,感觸頗深……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於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之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讓我們每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論語心得》中共講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論語心得》中的第一道,讀這一道時,我的感觸也是最大的。

  我們現在常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隆、事業成功的基礎。但人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的內心的時候,他的強大,無堅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就是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僅此簡單而已。讀到這裡,我想,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只要你的胸懷無限大,許多事情就小了,原來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寬容。但是,真正做到寬容,又談何容易呢?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老是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傷害。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感。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要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叫“仁義”。

  讀完這一道,聯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萬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蠻橫、無理、霸道,這跟書中相差了多遠啊!我仔細的考慮了,我以後一定要做到寬容、關心愛護他人等。這樣,自己的人生不是才會更完美嗎?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民族的精神。

  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靈卻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篇二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著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篇三

  自古以來,《論語》就被視為儒家的典範。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實際上,《論語》告訴我們的真理,永遠是最簡單、最樸素的。而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正是以老百姓的視角來解讀這簡單而又樸素的《論語》。

  于丹教授認為,孔子是灰色的。但灰色的孔子只有和多彩的世界搭配時,才會顯示出它的普適性。所以說,《論語》可以適用於古今中外的許多事物。但它本身的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顏色,沒有性別,也沒有時間和空間。而正是這一部主題單調的書,才使得中國曆朝歷代得以繁榮昌盛。

  中國古代兩大學說,一是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一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道家學說認為:只有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而儒家學說所提倡的,則是:人需要禮儀的約束,否則天下將亂成一片。《論語》把儒家所倡導的禮儀像和麵一樣貫穿於其中,而於丹教授則像這團麵包的湯圓的品嚐者,用半輩子的經驗和學術去品味這碗湯圓。在《于丹論語心得》裡,不斷出現的寓言故事不僅讓整本書充滿了活力,還在不禁意間為我們解釋了《論語》中難以理解的字句。

  總之一句話,《論語》給我們帶來的是真理,而《于丹論語心得》給我們帶來的,則是更加清晰、更加活潑的真理。

  我喜歡讀這樣的書,它教會了我怎樣思考,怎樣去用審視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

  老師點評:你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在書的世界裡你找到了閱讀的快樂和讀書的意義。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確實是一部通俗而又充滿哲理的好書,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好像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那麼真實那麼樸素,往往都能引起我們讀者的閱讀共鳴。願你繼續在這條閱讀的路上快樂前行,收穫更多的真理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