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絡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絡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篇二

  早就聽說過社會上一些對於丹著作的評論,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她的作品。最近,我有幸拜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其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我們都耳熟能詳,而於丹教授對《論語》的解讀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本書中,于丹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事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她帶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領到眾人面前和現代人對話。讀完她的心得,我心目中的孔子不再是有威嚴的、遙不可及的聖賢,而是平易近人、傳遞樸素生活態度的老人;《論語》不再是長在高山上可仰望而不可觸及的“勁鬆”,而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下面說說我在這次學習中的幾點感觸。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體現永恆的真理。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來自工作、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困擾著我,我不止一次問自己:“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我試著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態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記得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講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從而點出“心裡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說,這個故事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大家對生活的感受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如果心裡滿是不公、嫉妒,那麼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個醜惡的世界,如此怎能開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裡有陽光,你才能看到一個燦爛的世界。在教學中,“心裡有,眼中就有”同樣適用。如果我們教師心裡裝的是學生的優點,那麼我們看到的將都是學生的長處,這樣就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助於教學。如果我們心裡全是對學生的挑剔,那麼,我們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這種心態教學,只會導致惡性迴圈。對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愛心,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到的!我們改變不了學生,但是可以改變自己;我這樣說你不聽,我就換一種方式;這件事情沒有做好,我換一個角度考慮。比如和學生鬧矛盾,我就會想,可能是自己太急於求成了,態度太硬了,太恨鐵不成鋼了。什麼事情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心態,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2、勤學善悟,提升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競爭充斥著整個世界,大及國與國之間,小及個人與個人之間。我們常聽到諸如此類的話“你我都是名校,為什麼你們卻如此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你我都是教師,為什麼你卻如此受學生的歡迎。”這讓我想到了于丹《論語》心得中的另外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用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是啊!“四刀”和“千刀萬剮”的差別何其大?付出和回報總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和別人相比,心生不服氣,那隻能說明你忽視了別人更多的付出與努力,忽視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要做的不是和別人攀比、無休止地抱怨,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些不足和遺憾。我們不能在“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同時“錯過星星”!

  3、讓自己做一個最幸福的人

  于丹教授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常言道“知足者常樂”,知足的人是最幸福的,那麼為什麼不讓自己做個最幸福的人呢?

  這是我讀“于丹《論語》心得”一些啟迪,願與所有人共同分享。

  篇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