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節日的作文帶評語

  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同學們都瞭解哪些傳統節日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傳統節日的作文加評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關於傳統節日的作文篇一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為我們講述了除夕的到來,雖然是大家熟悉的故事橋段,但小作者卻描繪得有聲有色,這來源於其豐富的閱讀和積累,希望你能繼續努力,將我們更多的中華民俗文化介紹給大家!

  關於傳統節日的作文篇二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湧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湧,憤怒地拍打著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起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為中國的傳說。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著這端午節,為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作者由端午節想到了屈原,並由此向我們講述了關於屈原的一段歷史。文中以《離騷》的詩句串聯全篇,不僅寫出了屈原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也寫出了後人對屈原的離世的扼腕嘆息之情,既“驕傲”又“悲哀”,複雜的感情中品味著端午節。

  關於傳統節日的作文篇三

  東西望,借月光,

  佇立銀河兩岸,

  翹首相企盼,

  月殘缺,人團圓,

  金鵲橋上重逢,

  一刻勝永遠,

  離別傷淚潸然,

  彼時今夕一別,

  天涯分兩端,

  心牽絆空吁嘆,

  縱然隔岸相望,

  再見三秋晚,

  相見時,

  雙鬢已染霜。

  教師評語:本詩用最質樸的語言表達了最真摯的情感,“離別傷淚潸然,彼時今夕一別”,淺顯而耐人尋味。“相見時,雙鬢已染霜”形象深情地刻畫了牛郎織女金鵲橋上重逢的畫面,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