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觀後感

  人生七年是一部讓人由衷讚歎的紀錄片,以其獨特的拍攝題材和視角,成為影像紀錄史上的奇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因為真實,所以殘酷——觀《人生七年》有感 朱利葉斯·海爾說過這麼一句話,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場,他集經 理、演員、提詞、編劇、換景、包廂侍者、看門人諸職於一身,此外還 是觀眾” 英國導演Michael Apted從1964年開始追拍的以英國不同 階層的14個人為題材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我終於懂了這句話的含義, 原來每個人的一生真的猶如一場戲劇,你也不確定你

  會扮演哪個角色,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戲劇是沒有彩排的,理想再豐滿,終究也難敵 現實的骨感。 片子一開始就提到《聖經》上的一句話,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中國的諺語“ 三歲看小,七歲看 老” 非常類似,這也足以證明,任何的地域文化終究脫軌不了固定的人 生宿命。其實,影片一開始傳達的主題並不是驗證一個人7歲的時候展 示出來的品行是不是能決定其一生, 導演Michael Apted其實最想證實這 樣一個觀點: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缺乏流動性,下流社會的人很難 通過自身努力開啟通向上流社會的門。然而,故事的發展似乎遠遠超過 了導演的預料,因此,我們對於影片最多的定義無非就是真實的人生, 殘酷的現實。從片子看,事實似乎確實是這樣的,底層社會的 Tony、 Jackie、Simon等等,無一例外地早早輟學,結婚,養活一堆孩子。而 上層社會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則順理成章進入私立中學,上牛 津、劍橋等名校,延續上流社會的地位。當然也有一些異數,比如7歲 時就打算探求月球祕密的nick,雖然出身鄉村,但最終成為威斯康星大 學的教授。的確,對於傳統根深蒂固的社會,相對於出身,個人能力不 過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從統計狀態上說是這樣的。這些例子雖然只 是一個個例,但卻依舊讓我們對人生有了太多的思考,我們的出身,誰

  都無法預測,但我們的未來卻因為有機遇的掛鉤而充滿無數的神祕,而 家庭彷彿是一個人可以掌握和做主的最後領地。因此家庭教育的影響又 是極其重要, 既然決定不了出身的貧富貴賤, 那就決定生命質量的優劣。 再回歸現實與理想的話題, 總會讓我們依稀記起, 讀小學時的我們, 曾經都寫過這樣一篇作文, 《我的理想》 ,就如同本片在7歲的孩子們一 樣,關於未來,我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雄心壯志,可是,隨著年齡的 增長,無論是日益繁重的課業還是父母、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有多少人 還會談及自己的理想,更別說從事自己小時候夢想的職業了。進入大學 時,面對琳琅滿目的專業,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初入社會時,找 到一份工作就已經謝天謝地了,誰還管自己適合不適合。 有的時候很羨慕片中的主人公,至少在他們年邁的時候可以通過影 像看到年輕時的自己,而我們的人生卻像一本翻開的書,誰也不知道下 一頁會是怎樣的,而上一頁又是否還完整無缺的保留著? 與片中底層社會的Tony、Jackie、Simon相比,我們還是幸運的額 受過良好教育,有著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但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只 侷限於我們眼前,當我們有了兒子女兒,有了孫子孫女,他/她們的幸福 未來,又該靠誰來爭取和把握?無一例外,答案是我們自己,無論選擇 怎樣的人生態度,無論現實再殘酷,奮鬥終將是人生中亙古不變的不二 法門!

  篇二

  這是一部讓人由衷讚歎的紀錄片,以其獨特的拍攝題材和視角,成為影像紀錄史上的奇蹟。

  1964年,著名導演邁克爾·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還是剛入行沒多久的小夥子,他決心拍攝一部反映英國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紀錄片,於是他採訪了一大批英國各地的7歲的小孩,用攝像機記錄下來他們的音容笑貌,採訪他們談及自己的生活現狀和心中的願望,最終選定了14個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長系列之7歲篇”。以後每隔7年,邁克爾·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當年那14個孩子,記錄下此時的他們,7年時間的人生歷程,7年來的他們的人生變化和對生活的感悟。

  到2012年為止,這個成長系列從1964年開始的7歲篇,拍攝了14歲篇,21歲篇,28歲篇,35歲篇,42歲篇,49歲篇,一直到56歲篇。

  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甚至當我們人到中年,回頭看時,我們7歲、14歲時的樣子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我們更是不可能看到別人的成長曆程。在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看到隨著歲月的流逝,看著社會和時代的滄桑變化,看著14個天真爛漫的小孩變成發福禿頂的中年人,看著他們經歷事業上的變化,愛情婚姻生活的變故,有一份難言的感受湧現在我的心頭。

  知道這個紀錄片,還要感謝一個博友anny在我的博文“命運天註定”後面的留評:同意你所說的,《56Up》已經說盡了,西遊記也說了,孫悟空再怎麼變花樣,也逃不脫五指山。

  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網上搜這個"56up",發現原來它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系列反映英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一些普通人的真實人生命運的紀錄片。前一陣兒下載下來,但沒有馬上看,近來靜下心來,抽空把一共11集***7,14,21,28,35,42歲各一集,49歲兩集,56歲三集***片子全部看完。

  片中14個孩子,分別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

  約翰、安德魯、查爾斯來自於精英家庭,在私立學校讀書。

  布魯斯、尼爾、彼得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來自於老工業重鎮利物浦;

  尼克出身於約克郡的偏遠農村家庭;

  女孩蘇西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巴蕾舞訓練,家裡在蘇格蘭有度假別墅。

  託尼和三個女孩林恩、傑基、蘇珊出身東倫敦的貧民區,算社會底層;

  西蒙和保羅在福利院,在沒有父母關護的情況下長大,算社會最底層;

  看完這個系列,我感慨萬分,深感一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和性格對其人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這些感慨:

  1 過早地結婚生子會影響人生的設計和發展。要有耐心等待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2 一個人的體重基本與他所處的階層相對應。精英階層的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身材;

  3 知識改變命運。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容易獲得較好的生活;

  4 生育孩子的數量與經濟狀況及受教育程度有關。經濟狀況好、受教育程度高,生育孩子少;反之,經濟狀況差、受教育程度低,生育孩子多。同時,生育孩子的數量過多,反過來也影響人的發展和生活質量。

  5 婚姻的幸福與否和知識水平關係不大,和性格情商更為相關;

  6 父母的學習能力和智商遺傳明顯,大體上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看這部片子,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概括為:自律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更能享受到自由的人生;

  篇三

  在簡七讀財的微信***看到簡七君推薦的《人生七年》,這裡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話來開始今天的觀看感受: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想法被證明是對的***至少在我三小時的觀看感受得出的結論是這樣子***.

  這是十四個孩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魯,那個在第三集出現從小就開始看報紙的那個男孩子,他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很明確,初高中上什麼學校,大學上什麼學校,以後要從事什麼行業,什麼職業,他心裡一直有個方向。

  安德魯的事業相當不錯,同事關係非常不錯,安德魯社會地位也高。當然,安德魯的婚姻也相當不錯,兩人在一起28年,雙方沒有離過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魯是個例外***,安德魯的收入水平可以讓妻子在家安心當全職太太;兩個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順利成長,並受過好的大學教育,生活也過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時候如果沒有留下什麼東西給你,而給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讓你終身受用。”安德魯在紀錄片中這樣說道***大意如此***,“社會階層難以改變,社會向來如此”安德魯如此說道。這就更加印證了導演之前的初衷:英國的社會階級是難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受過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時候確實不應該只侷限於我們眼前,當我們有了兒子女兒,有了孫子孫女,他/她們的幸福未來,又該靠誰來爭取和把握。我想我們可以在現在就開始努力,努力規劃自己的人生,努力奮鬥,為自己、為家人同時也為後代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