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勵志有關的文章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不妨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你的付出,時光不會辜負

  作者:蕭蕭依凡***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

  有一位師友,在大學輔導員崗位上做了很多年,學生工作做得很優秀。但是,在他內心深處還是很希望有機會轉崗到教學崗,專心從事研究。於是他工作之餘,花費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時間和努力,讀完了碩士研究生,又考取了在讀博士。

  有一個學弟,大學期間愛上一個姑娘,愛得撕心裂肺的。他每天給姑娘寫一封情書,表達自己的濃濃愛意,並同步發到自己的微博上,他一堅持就是大半年。

  有一位朋友,自小就在微胖界逗留,從不知道瘦下來是什麼滋味。她一直沒有男朋友,無奈之下去相過幾次親,但是都沒有成功。相親物件總是在相親之後直接或者委婉地回覆中間人說更喜歡骨感的女生,她發誓一定要瘦成一道閃電。於是,她開始堅持跑步。

  你以為,付出了那麼多,且已有所小成,只是調崗這樣的事情,那就一定水到渠成了吧?你以為,只要付出了,諸如追個女生、減個肥這樣的小事,感動了自己,總是會開花結果,就不會遇到阻撓了吧?可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甚至是殘酷的。

  那位師友,被院系領導叫去談話,說有人反映他工作不專心,讀博士嚴重影響了他學生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院系經研究決定給他兩個選擇,要麼辭職去讀博士,要麼停止攻讀博士繼續從事院系學生工作。無論他再三表態,表決心,院系領導都不為所動。即使是他連年獲得的優秀工作者稱號也幫不了他,他陷入了兩難,內心掙扎,寢食難安。

  那個學弟被心儀的女生拒絕。女生不勝其煩,最後甚至把收到的情書貼在男生宿舍下的公告欄裡。此事在學校鬧得沸沸揚揚的,學弟成了眾人嘲笑的物件。學弟深受打擊,一蹶不振,遲遲難以走出這個陰影。

  那位朋友,堅持跑了一年多,體重都不曾下降。熟悉她的人在茶餘飯後討論減肥方法時,總是拿她舉例,把跑步減肥這個方法直接排除掉。並且,她還是沒有遇到對的那個人,依然單身。

  你看,並不是你想要的,努力就能得到,現實總是有些讓人沮喪。

  現實能夠殘忍到,在你付出了大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心愛的事業中,並且小有所獲的時候,將你的付出連根拔起,不給你留餘地。

  現實甚至殘忍到,在你付出之後,連減肥這樣的小事都不讓你得逞。更別提,你的那些遠大理想、雄心壯志。

  在現實中,你可能練習飛翔無數次,跌落了無數次又爬起來,可是當你信心滿滿站在崖邊試飛的時候,依然重重地跌落懸崖。

  現實還會重重地捅你一刀:“你真以為自己是雄鷹啊?”

  但是,時光沒有讓一切的付出就此結束。

  那位師友因為自己的勤勉,以及在學術上的小有成就,被一個省級研究單位看中。在他陷入兩難、還未做出選擇的時候,省級研究單位就向他丟擲了橄欖枝,邀請他加入,並且鼓勵他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

  那個學弟在被拒絕之後,發現自己習慣了每天一篇微博,每天必須寫點東西,當天才能安然入睡。他的文筆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在別人還在焦慮未來就業何處安放時,他已經在一家報社實習,並在畢業之際順利留下。

  那位朋友堅持跑步,雖然體重沒有下降,但是各種治療都不曾好轉的頸椎病居然好了很多。她曾花了很多力氣來對付久坐電腦前帶來的頸椎病,頸椎病都不曾給過她希望和好臉色,堅持跑步卻見了“療效”。另外,她工作起來精力更加充沛,人每天看起來都朝氣蓬勃、幹練、利索。

  所以,你看,從來沒有一無所獲的付出。夢想也許會遺棄付出的人,但時光最終不會辜負你的每一分付出。被夢想遺棄要麼是因為付出與夢想還不匹配,企圖用有限的付出作為支點,撬動整個地球;要麼是因為與你夢想相關的外因太多,甚至這個外因對你的付出有一票否決權。但是,時光是付出最忠誠的見證者,你每一分的付出,它都不會虧欠你。

  可是為什麼在現實中,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會感慨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呢?那是因為,在付出和回報的天平上,我們習慣性地在天平對面放上了唯一的衡量標準,這就是最初出發時的目標,即我們一開始為之奮鬥的“夢想”。

  然而,現實中,關於“夢想成真”總是有太多的糾葛和條件。即使你做好做足了自己能把控的那份付出,卻把控不了與你的“夢想成真”有關的其他糾葛和外因。你的付出再多,但是現實從未給過任何人承諾。懷揣遠大志曏者,又付出了努力,可天平另外一端卻沒有呈現最初的夢想時,付出者心理就容易失衡,沮喪地認為“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不管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歡喜,還是所謂的無所獲的沮喪,都是因為內心的評判標準太過單一化,過於“功利”和呆板了。再回過頭來看那位朋友,如果一開始她不是為了減肥而跑步,你還會認為現實連她這點小心願都辜負了嗎?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內心將某一行為定了性質,所以一切其他結果都被我們沮喪地忽略甚至拒絕了。這樣的經歷一多,悲觀者甚至會認為,為什麼付出總是沒回報,自己想要的從未得到。

  但是,你的付出,時光都會懂,如果它許不了你一個“夢想成真”,它一定會補你一份“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只不過是或早或晚,或顯性或隱性,或物質或精神,不同呈現方式的差別而已。夢想也許會像個成年人一樣喜怒不形於色、高深莫測,但是時光一定會像個孩子,單純得像一面鏡子,你付出就會讓你有所獲。

  夢想成真了,是付出的大贏家。如果與夢想失之交臂,拐角遇上“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也不失為另一種收穫和人生樂趣。

  :你以為你很努力

  作者: 未曾來

  人生就算是長跑,也只是一場沒有對手的長跑,如果有對手也只是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你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進度即可。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儘自己努力做好手裡的事情。在累了煩了想偷個懶的時候,告誡自己:你以為你很努力,其實連努力的邊都沒看到。

  1、即便人生是長跑,你也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進度

  過去老聽人說這句,人生是長跑,不在一時一刻的輸贏。很久以前我以為這個看法挺客觀,是啊,那麼多對手,不一定哪時哪刻誰在你前頭,贏到最後的才算贏。

  現在我覺得,這句話也有很大問題。

  人生的過程儘管充滿了競爭,但是其目的絕對不是競爭。我們辛苦地學習、工作,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最終的目的不應當是為了超過別人多少,而是應當為了達成自己心中對自我實現的要求。這活兒你喜歡做,願意做,那就多花時間和精力,砸多少都值得,最後迎來多少收穫,自己心中有秤;這事兒你不那麼喜歡,斟酌其重要程度,投相應精力時間,最後做成多少成績,也是因果使然,完全不必和他人比較。

  人有優劣之分,不必為自己比誰人在那件事情上強出半頭覺得沾沾自喜,也不必因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差人半步就無地自容。管好自己即可。人的精力何其有限,天資差異何其大,若能捨棄細枝末節,抓住極關鍵的幾點,已是難能;要是能除卻爭競的心態,只是平心靜氣運用天資和相應的勤奮去處理,才是可貴。

  很多時候,大家怨天尤人,更多的是因為沒有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人生就算是長跑,也只是一場沒有對手的長跑,如果有對手也只是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你只需要關注自己的進度即可。

  2、no pay, no gain

  在我目前還不算太長的人生經歷中,當代中國社會中的許多普通人對於“捷徑”的追求,實在是讓我難以苟同。

  從逃票、插隊這種佔小便宜的,到不願起早掛號又嫌醫院號難掛的,從永遠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到古玩市場期待撿漏的,諸此種種,說白了都是在以小博大,甚至是不勞而獲。

  我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種情形,我們付出的辛勞成本和獲得的實質性的收益都是密切相關的***注意我說的是實質性的收益,靠威脅導師要自殺最後混個學位那種不算***。也許兩者的比例有差異,但這更多是因為我們處於利益鏈條的不同等級。當我們都還在極低的等級時,就開始幻想付出極少的成本去獲得極大的收益,這確實是件非常荒誕的事情。

  十二歲的時候,我希望找一個工作能夠讓我在三十歲之前賺夠足夠花的錢,然後三十歲退休,之後每天花錢玩兒。唸了幾年中學我就明白這個願望是多麼傻X了。到了現在,我認為找到一件我喜歡的工作,一直在這件工作上傾注心血,直到我和工作之間有一方不再需要另一方為止,這是極其幸福的事情,中間換來的必要的錢財和名譽,只是附屬品,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東西和你的興趣和時間無法兼顧。反過來講,一個小孩兒上來就想找一個輕鬆、賺錢、受尊重、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後輕鬆一輩子,這其實也非常扯淡。

  很簡單,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穫,顛撲不破的真理,至少在我這裡是。

  3、群體和自我的認同

  這個事情早也想說,我的中學是陝西省中學中每年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算是最多的,時不時蹦出個狀元。我在中學的時候,時常會因為這種資料覺得自我膨脹,覺得自己是這個學校的成員,所以特別牛,看其他學校學生都感覺高人一頭。

  上了大學我立馬明白,自己中學那狀態簡直如小丑一般。

  我必須承認群體和群體相比,是有優劣之分的,但是決定一個群體優劣的根源還是個體。一個大學之所以出色,是因為有大師或者曾經有大師,假設一個名牌大學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不再出大師,不再出翹楚,那所謂名牌實已外強中乾,甚至只是被後人當做資本炫耀和招搖。

  我們總是習慣用所在的相對優秀的群體來標記自己,彷彿算是某種認同,從中學到大學再到工作的單位,好像有了這種群體的認同自己就變得很安全,很有質量保障,好像只要是這個群體出去的,我就一定是素質過硬業務精熟。其實,因果倒置了。你最初能躋身這一群體,是因為最初你努力了,提高了,在階段轉換的時候才能跳入相對優秀的群體,如果進來之後就放縱就開始頹廢,即便被打上標籤也只是殘次品了。

  對於那些始終努力人們,我很尊敬他們。我想這些人不會在乎自己被扣上了什麼標籤,而只是在乎自己的努力。只要沒停下,就一定會繼續做大做強自己。如果有一天,現在的群體已經容納不下自己,已經不能為自己提供足夠廣闊的舞臺,沒關係,他們會進入新的更加優秀的群體中去。

  這些人,不看重群體的認同,只需要認同自己的努力。

  4、沒人是屌絲,就要做精英

  最開始的時候,我和很多協和八年制的學生一樣,不喜歡學校培養計劃中說要把我們培養成精英的提法,覺得和實際的教學情況太不一致了,而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崇尚中庸的地方,旗幟鮮明地喊出精英很容易遭人嫉恨和攻擊,槍打出頭鳥嘛。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直到近期屌絲文化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爭著說自己是屌絲,我覺得反而需要提一提精英這倆字了。

  一個人,不管他聰明程度有多少,只要是足夠踏實和努力,把本職的工作踏實做到自己能做的極致,在我看來那就算是精英了。《舌尖上的中國》裡的拉麵師傅、做饃饃的老漢,他們喜愛自己的工作,認真做到最好,他們就是精英。從這種意義上說,沒人應該是屌絲。也許你會說這是大家的玩笑話,心裡還是要努力的。我也希望是這樣的。我懼怕的是,大家相互影響你說自己屌絲他說自己無能我說自己二,最後全是給懈怠給混找理由,好像因為有什麼先天不足,所以萎靡一點就很有道理一樣。

  這個真心是扯淡。大膽吼一句,我要把手裡的事情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很困難嗎?會覺得很假很***嗎?我不會,我就是要盡我努力做好手裡的事情,如果這是精英的表現,那我就要做精英!

  最後,用一句長久以來我非常喜歡但不知道出自哪裡的話來結尾,每次我累了煩了想偷個懶的時候,看見這句話,總能再挺個一年半載的:曾經我以為自己很努力,其實我連努力的邊都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