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媽媽做飯散文

  都說媽媽做的飯是世上最好吃的,媽媽每天都給我們做飯都很辛苦,因此大家可以給媽媽做一頓早飯呀!小編精心收集了媽媽做飯散文,供大家欣賞學習!

  媽媽做飯散文:媽媽做飯

  媽媽因為工作忙,所以家裡的飯都是由姥姥做,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吃著媽媽做的飯菜時的那股香甜勁,我想:什麼時候若能吃上媽媽做的飯就好了。

  機會終於來了。

  一天,姥姥帶著弟弟到老姨家去了,家裡只剩下媽媽、姥爺和我。因為沒什麼事,所以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到了中午,姥姥還沒有回來,而這時的我們早已是飢腸轆轆。看來,只能從我們三人中選出一個人做午飯了。首先,我被淘汰,因為我還太小,不會做飯。接下來姥爺也被踢出局,有媽媽在家,總不能讓姥爺——一個大男人兼長輩來做飯吧?最後,媽媽理所當然地被推選為做午飯的大廚。

  媽媽下廚房,我可是第一次看到,決不可錯過欣賞的機會。只見媽媽繫上圍裙走進了廚房,嘿!看到去還真像個能幹的家庭主婦。只見她幾下就把菜切好了,我幾乎沒有聽到切菜的聲音。媽媽做事可真是乾脆利落,我心裡想。一會兒菜下鍋了,和剛才一樣,沒有聽到什麼聲音菜就做好了。再過一會兒,飯菜全都端上了飯桌,前後只用了十幾分鍾,可真是神速!一聲“開飯了——!”我們這些等待已久的“饑民”便迅速地坐到了飯桌旁邊。

  只見桌上的菜漂亮極了,有綠綠的豆角,黃燦燦的土豆。那鮮綠的豆角配上紅色的肉塊,如果從色彩搭配上來講,真是無可挑剔,再配上黃色的土豆塊,色彩豐富極了。從造型上來講,也是合理之至:細長的豆角,方形的肉塊,圓形的土豆***那土豆幾乎跟沒切似的***,很富有變化。我夾起一塊土豆送到嘴裡,“哇!好脆!”我不由地喊。再一品,怎麼是生的!我又夾了一根豆角,也是生的。看著那巴掌大的肉塊,嘿嘿!這下我可長記性了,我夾起肉塊輕輕地咬了一小口,發現裡面還有血絲。最後,只有用米飯來填飽肚子了,但我開啟電飯鍋一看,呵!米還泡在水裡呢!原來媽媽只插了電源,忘記把電飯鍋的閘按下來。

  這時我家的貓走過來,衝我“喵喵!”直叫,我才想起來,它和我們一樣沒吃午飯呢。正好,那些不能吃的肉可以給它,免得扔了可惜,沒想到貓聞了聞轉身就走。哈哈!媽媽做的菜連貓都不吃。

  這一天,我們只有餓著肚子,而廚房裡的爛攤子,也只好等姥姥回來收拾了。

  媽媽做飯散文:媽媽做的飯

  長大之後,漸漸離家,母親的關懷卻無微不至,不管以任何方式,母親從未離開。母愛是一種最無私的愛,最無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露,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雖然悄然無聲息,卻滋潤著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小時侯,母愛融在血液裡,吮著它,香甜甜;上學後,母愛裝在書包裡,揹著它,沉甸甸;長大後,母愛藏在枕頭裡,枕著它,意綿綿。

  媽媽做的飯就是留在心底那個叫做家的味道,母性的偉大,世人無可否認,無論使用何種形式讚美、謳歌與之母愛來講都會顯得蒼白與遜色。窮盡鉛華難以書寫母親一生的艱辛;嘶竭歌喉也難以表達我們對慈母發自內心的問候。母愛如一條奔騰不息、不知疲倦淙淙流淌的小溪,她把生命的乳汁無私的奉獻給了土地,用最深沉的愛滋潤著她身邊生命的綠色,使之茁壯、蓬勃……然而她卻在默默的流逝自己青春的年華,在漫長曲折坎坷的歲月裡艱辛的跋涉,直到走向生命的盡頭————融匯大海的那一刻,回眸眷顧兩岸青山,仍然深情地留下依依的不捨……這就是母親。

  好多朋友說起回老家的話題,家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家就是母親,有母親在的地方就是家。回到老家,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母親,第一句話肯定會問:“娘去哪裡了?”回家看不到娘就好像沒回家一樣的感覺,回家沒吃娘做的飯就失落落的。隨著自己的長大,母親的白髮漸漸增多,對母親的牽掛越來越濃,有了化不開的母愛情結。留戀母親做的飯菜,留戀和母親一起吃飯的氛圍,留戀母親的絮絮而談。特別愛喝母親熬的粥,母親熬的粥格外濃糊,不論是大米小米粥還是玉米粥,都那樣香甜,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母親不用電和煤氣做飯,只是燒柴火,一根根的柴草一縷縷的情,用情和愛慢慢煨煮,最後熬成一鍋香飄四溢的粥。曾以為是母親用的米香,所以粥特別好喝。用同樣的米,可自己怎麼也熬不出那香香的味道。母親多年給我們做飯,已瞭解每個人的口味,所以做出的飯菜就特別符合兒女的口味,也就格外香。

  那份惦念一直在心頭,又是八月,願八月的山,八月的水,八月的風,承載我這份祝福送給母親。願天下所有的媽媽健康,幸福。

  媽媽做飯散文:母親做菜餄子

  週末去看父母,母親正在家裡摘菜,一棵棵油綠青翠圓葉莧菜清香四溢,母親說中午吃菜餄子,面我都和好了。我也好長時間沒有吃過菜餄子了。母親一說,一種久違的香味喚醒了沉澱已久的味蕾,口內氾濫出一陣陣口水來,也喚起小時候的記憶來。

  小時候,兄弟姊妹多,家裡的口糧總是捉襟見肘。母親是個理家過日子的好手,常常用一些野菜、粗糧調劑生活,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讓我家的日子幸福美滿。

  每年春天,青黃不接,是家家戶戶最難熬的時期。但母親總是領著我們到野地裡挖野菜,野薺菜、灰灰菜、兔苗菜、野莧菜等都是做菜餄子的最好原料,這些時令野菜可是絕佳美味。隔三差五母親就會帶著我們來到野外,在田埂上、水渠邊一株株野菜油綠招搖,嫩鮮青翠蓬蓬勃勃地生長。摘回來的野菜,母親一棵棵再仔細地精擇細選,僅選新鮮嫩催的葉葉芽尖,洗淨控水,切成段,用盆子盛好,去和麵生火。

  每每母親做菜餄時,我都要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充滿期待地一邊幫助燒火一邊觀看。母親乾淨利落地和好面,像蒸饃一樣,再均勻細緻地揪出一個個小面劑,排列一行,先取出一個揉搓,按扁,用擀麵杖像擀麵一樣用心擀薄,小心翼翼移到拍子***大多用高粱杆串成***,再擀好下一個,用一個小一點盆子抓出夠一個菜餄的菜,調上食鹽、碎蒜塊、十三香、味精、幾滴香油,攪拌均勻,攤在第一個麵餅上,再用第二個麵餅蓋上,面邊對齊,捏緊,一道優美弧線,“啪”嚴嚴實實地扣在摸好食油,溫熱等待的鍋中,我就趕緊填柴加火。不一會兒貼鍋面開花***貼鍋麵餅脆黃***時,翻個面,待下一個面也開花時,用文火再烤一會兒,菜餄就烙好了,母親小心翼翼取出來,擱在案板上,十字形切開,芳香四溢。饞嘴的我總是不嫌燙手抓一塊兩手交換著送到嘴上,吸吸溜溜著咬上一口,香香脆脆,直灌肺腑。小時候,母親總是忙裡偷閒地為我們做菜餄子,改善生活,讓清貧的日子充滿了甜蜜和色彩,吃菜餄的美好與香味,烙印在我的記憶裡,回味無窮!

  眼前的母親還像以前一樣細緻專心,和麵、擀麵片、調菜,只是現在生活好了,在攤好菜後,再加一個攪拌碎的雞蛋,母親忙得不亦樂乎。年齡越來越大的父母,在礦區邊緣,開出一畦畦巴掌大的菜園,種上莧菜、空心菜,為一家人的最愛菜餄子埋下了伏筆。廚房裡傳來菜餄子的香味,我急不可耐跑進去,案板上菜餄子已切開,開口處,鮮嫩蛋白蛋黃和翠綠莧菜交融著,白的細膩、黃的如玉、綠的溢香……

  我揭開面皮,熟透的菜,服服帖帖和蛋白蛋黃親密無間。我兒子先用筷子夾一些菜嚐了嚐,說著好吃,就狼吞虎嚥起來,不幾口就把菜掃蕩精光,口口聲聲還要吃!

  看著兒子的吃相,我彷彿回到了童年的歲月,熱淚盈滿了眼眶。


看過媽媽做飯散文的人還:

1.媽媽做飯散文

2.關於描寫母親的散文

3.感謝母親散文

4.思念媽媽散文

5.令人悲傷的母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