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為主題的文章

  社群服務的興起,源於西方國家解決向現代社會變遷中產生的社會問題。服務老年人,是每一個年輕人應有的愛心與道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敬老院活動心得體會

  2015年3月15日,在院黨組織的帶領下,我們來到XXX武昌區中山路的XX,展開一場生活在老年服務中心的老人的志願者活動,清晨,大家八點準時集合,搭上了前往目得地的公車,然而,這卻不只是一次活動,還是一次感悟的歷程。儘管活動只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但思想卻在短短的時光中達到了一次洗練。

  我們的前期工作,在老師、學長學姐的安排下,做的非常的充分,早早的就分好了各個小組,有表演組、包餃子組、打掃衛生組等等,到了之後大家就做好了明確的分工。為老人唱歌和聊天的過程中,我想了許多。因為也是剛剛開學不久,剛和奶奶分開,見到爺爺奶奶就會比較情切,在聊天中也會不自覺的流出淚水,看著行動不便的老人,因為我們這些孩子們的到來流出感動的淚水時,我也被觸動了,可是他們卻因為年齡較高,不能夠用語言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甚至都沒有過多的能力給自己加衣。想想他們年輕的時候多麼矯健的身軀,曾經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他們,卻在晚年時生活得如此疲累。總是一遍一遍的重複著你們要經常來啊。

  同時,作為一名大學在讀學生,看著長者服務中心的老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身上的重擔。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心要考一個公務員,如果政府能更多地關心迫於無奈生活在養老院的老人們,在天冷時為他們及時添置衣物,在寂寞時為他們送上關愛與陪伴,我想,老人們刻滿歲月滄桑的臉上應該會浮現笑容與安慰吧。除此之外,看著學長學姐站在一旁默默地觀察每一位老人,他們的名字、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對他們來說都是瞭如指掌的。看到這一幕,我突然覺得充滿希望:是啊,儘管老人沒有家人的陪伴,卻也能有這群年輕、熱血的青年人關注著、關心著。這一份溫馨,暖在胸口,也為我們的奉獻心、愛心增溫了。有了這一次活動的經驗和感悟,我更加明白了要及時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老人。也許“養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社會還稍為遙遠,但是,只有我們盡力了,用心了,才能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與悔憾吧! 時間就這樣在指縫間流失了,心裡千萬個捨不得,老奶奶還是緊抓著我的手不放開,“奶奶,我們還會再來的”這是我們的承諾,在承諾之後還是離別,在最後告別的時候,老爺爺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輔導員老師連著多了兩遍,老爺爺說的對:“志願者就是陽光”。

  參加敬老院的活動的,你就會發現,其實老人家的要求很簡單,只需要你多多陪陪他,跟他聊聊天,多聽聽他們訴說,他們就會很滿足了。所以讓我覺得我以後應該多積攢時間去配我的家人。還有老人家一般都有病痛的,聽他們說都是年輕時沒注意的。所以讓我們要注意年輕時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

  活動結束了,可心靈依舊被震撼著。往後的日子裡,要帶著這份感動與感悟,帶著這份深刻,善待身邊的長者,努力完善自己以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晚年環境。我想,這是這次活動最最珍貴的寶藏。

  篇【2】:敬老院義務服務心得體會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世紀的共青團員,更有責任和義務來發揚這美德。在8月10日這天,我決定到中心敬老院去看望那些為社會操勞大半輩子,但卻後半輩子孤苦的老人們,為他們帶去自己的一份微薄的關心和祝福。

  我前往西疇縣西灑中心敬老院。來到敬老院後,我先找到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首先是帶去了一些生活用品、水果等慰問品,表達了我的一點心意,然後在敬老院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問了一下敬老院的一些情況和住在這裡老人的基本生活狀況,看敬老院的各項生活設施。在對敬老院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我先去幫忙打掃衛生,打掃完後陪老人聊了聊天。老人家大都是孤單的,看到人來臉上都是滿滿的微笑,看得出來老人們心中有些孤單,也衝另一方面表現了養老院的清冷。問了一個奶奶,才知道原來大都是暑假或是寒假期間,來的人比較多,大都是一些學生,平時也會有人來,但是來的人少,多是送送東西,和老人聊聊天,有時也會是某某公司的領導組織人員來慰問,或是一些學校組織的活動領著一大批學生來關心他們,表演些節目與老人有些互動,那是他們一年中最快樂的時間之一,問了下原因,竟是因為熱鬧,忽的感覺有些心酸。想了想以後的我或是我們又會怎麼樣呢,當老了以後是否會有所養呢,會不會像電視上廣告中那樣一個人下棋,一個人對話。是時候反省下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了,回憶著過去的點滴,大都是我的無理取鬧和一些冷暴力,決定回家後對父

  母好一些,孝順一些。

  秉承“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宗旨,繼承“懂感恩,送祝福”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尊敬和關愛老人的優良傳統。我儘自己的一份心去來為這所敬老院帶去我的一點幫助。也許一天的時間不太多,但是也代表了我對老人們的關心,等到下次去只有暑假了。

  在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我理解了作為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從中有所感悟,引導這我去了解和感受這個社會的另一面。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但這一天到來時,會是怎麼樣的呢。回顧這次活動,我感慨頗多,作為一個設施一般的敬老院,由於只有政府的撥款,所以對收養的老人都有很多的限制,就敬老院的工作人員講,這裡收留的孤寡老人的數量不多,很多老人都享受不到這樣的條件,就這個縣城來說,感覺經濟有些落後,大多數人收入一年只有幾千元,對比了一下自己,發覺我有時真的要求太多,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生活條件,對有的人來說有個飽飯就好了,但對有的人來說卻是生活品質上的追求,近乎苛刻。這裡的老人們對物質的條件要求往往都不高,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要求,希望有人來關心,不是一個人或是隻和養老院中的人聊天。如何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位青年人所肩負的使命,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時代,社會養老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傳統的養老觀念在不斷受到衝擊,這個嚴峻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在未來更是有可能是一個人養四個老人的地步,難道都要去養老院麼,這從根本上就不可能。

  篇【3】:心得體會

  我本以為,那些孤寡老人們,因為長期缺少親人的關懷,性格孤僻,難接近。但是,在與老人的親身接觸中,我覺得他們和我們一樣天真,但又比孩子更可愛。因為他們以長輩的身份關愛我們,以朋友的身份接納我們,讓我們感動到難捨難分。

  跟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讓我感動不已。本來應該高高興興地整理行裝回家,可是總有些不捨。我們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許多,那些歡聲笑語,那些真情感恩,帶不走,放不下……

  還記得,剛來的時候,老人們看我們的那種怯生生的眼神;還記得,我們為老人們打掃衛生後,老人們拿著糖果.點心送給我們時的感動;還記得,老人們滿含熱淚。滿心感激的情形。還有,那些老人為我們準備晚餐,這一切的一切,都變成珍貴的回憶,永遠留在我心底。

  過去,我總以為老人們都是孤僻的、待人冷淡.難以接近。但這次的親身體驗,卻讓我的想法完全變了,我覺得我們是那麼的受歡迎,他們是那麼的和藹。跟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那麼高興。老人們的天真.溫暖,讓我們感受到了爺爺奶奶一樣的親切,讓我們感動得難以抽身離開。

  他們都是那麼地希望我們留下來,面對他們天真的希望和熱切的眼神,我是多麼的不忍心讓他們失望,但無奈,我們都還是學生,是我們父母的兒女,我們都有我們自己的歸宿,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即使我們暫時留下來,我們也總會離開的,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呆在這裡,暫時的留下來只會讓我們以後的離別更加地傷感與不捨。我相信老人們會理解我們的,因為他們是那麼的通情達理。

  我們是老人們的暮色晚年裡的匆匆過客,我們是他們平淡生活裡難得的一抹亮彩。離開,不會太悲傷。離別過後,我們還要繼續學習生活。只是我們把愛留在這裡,永遠留在這個值得我一輩子去回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