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南海一號導遊詞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陽江南海一號的導遊詞,歡迎參考!
篇一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初步推算,“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整艘商船長30.4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可能近800噸。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
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儲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儲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資訊。
南海一號博物館又稱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試驗開發區的“十里銀灘”上。該建築不僅在全國,乃至在世界上都堪稱標誌性建築。主要由“一館兩中心”***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構成,設有陳列館、水晶宮、藏品倉庫等設施。該博物館是一家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的專題博物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築特色鮮明,設計創意獨特,緊扣海的主題,體現了海洋文化與南方建築風格的柔美組合。
立面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整體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鷗。建築擯棄傳統的樑架結構,把造船的龍骨結構和南方獨特的幹欄式建築形式相結合,風格清新獨特,堪稱我國乃至世界上的地標式建築。整個建築使用層數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五個拱體包容了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及辦公區域,分割槽明晰。中間最大的橢圓體即是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園——“水晶宮”。右側兩拱為文物展示廳,主要展示“南海I號”打撈出水的文物,左側兩拱為辦公區域,科研、庫存、裝置及後勤系統均在此區。
篇二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初步推算,“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整艘商船長30.4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可能近800噸。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
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儲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儲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資訊。
整船文物
瓷器:不少瓷器極具異域風格
“南海一號”現已出水數千件完整瓷器,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南海一號”還出土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從稜角分明的酒壺到有著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情。
“宋瓷成群,舉國罕見。……惜哉!彩雲易散,寶瓷易碎。洋人巧弄譯筆,瓷器代稱中國。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寧賦》魏明倫
“南海一號”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出水瓷器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被認為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對著“南海I號”上出水的瓷器連呼驚歎:“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宋代是中國瓷器第一個鼎盛時代,出現了定、鈞、官、哥、汝五大名窯。對比明清時期華麗的琺琅彩,宋瓷以優雅的單色釉著稱,被不少瓷器愛好者們奉為中華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宋代各地燒瓷名窯迭出,官窯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鎮建立鈞瓷官窯,專門為皇宮燒造花盆、盆奩等陳設貢瓷。在他的主持下,鈞瓷表面燒製出異常奇麗、變幻無常的線條,由於後人難以仿製,故有“鈞瓷無雙”之說。
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絕倫,遂以“景德鎮”之名久久風行。隨著宋室的南渡,北方許多著名窯場能工巧匠紛紛趕赴景德鎮,帶來了當時北方先進的制瓷工藝,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迅速發展。宋代,景德鎮因出產“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聞名於世,並通過泉州、廣州兩大商港通達海外,成為當時風靡世界的名牌貨。據說,荷蘭、葡萄牙商人最早將瓷器販運到歐洲時,瓷的賣價幾乎與黃金相等。據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宋代的瓷器被運往全球50多個國家,最遠的包括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地。
巨大經濟利益驅使下,宋代的泉州、廣州、杭州等著名對外貿易的港口附近出現了不少瓷窯,如“南海I號”上發現的福建德化窯、泉州附近的磁灶窯瓷器等就是當年著名的外銷瓷。考古學家曾在磁灶窯發現過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貿易口岸“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
宋代,廣東瓷業進入一個空前的興旺期,出現了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等著名窯場,計有窯址80多處,年產瓷器達1.3億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北宋末年廣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況時說:“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有專家稱,目前在東南亞各地發現的宋瓷,大部分都是當年廣州的外貿商品。
隨著宋瓷的光芒遠播海外,外國人對宋瓷趨之若鶩。在國外,宋瓷的使用成為階級和身份的象徵,甚至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習俗。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後,他們改變了過去“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作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國家博物館,還依然擺放有許多產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統一的特點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號”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氣派的一類文物。到目前為止,南海一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沒有生鏽,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統一的特點是粗大。鎏金腰帶長1.7米,鎏金手鐲口徑大過飯碗,粗過大拇指,足足四兩不止。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飾品的人體格粗壯,身材高大。
銅錢:“海上絲路”的硬通貨
目前“南海一號”沉船點發現銅錢已達上萬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紹興元寶。
這麼多的貨幣一方面可能表明當時中國的國力之盛,中國貨幣可以成為“海上絲路”的硬通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鐵器:宋朝就出口廣東鐵器
除了陶瓷這類人們熟知的中國特產,那時科技領先的中國,還向世界輸出鐵器,800多年後,它們已經面目全非。“南海一號”船倉裡面還有兩樣比較大宗的東西,就是鐵鍋跟鐵釘,鐵鍋跟海水發生作用後,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鐵釘個體較大,二十多釐米長,鐵釘都是拿竹篾進行包紮的,數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廣東正是鐵器盛產地。
銅環:“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號”裝載的貨品當中,除鐵鍋外,現在出水的還有不少金屬製造的商品,如銅環、銅珠等。對兩者的用途,考古人員表示目前銅珠的用途還不好推測。
在出水文物展示時,專家分析說,從這些製品的外觀看,只是經過初步的鑄造或打磨,像銅環等上面並無花紋等裝飾的痕跡,有可能是“南海一號”的船主將中國造的半成品運往海外進行深加工。
看過"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