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旅遊清代南子彈庫簡介

  旅順清代南子彈庫是我國唯一一座儲存較完整的清代子彈庫,建成於1884年,是德國人漢納根設計的,因位於黃金山南部,故稱南子彈庫。

  南子彈庫為半地穴式,長100多米,高約6米,面積約1.3萬平方米,坐北朝南,設計的十分巧妙。庫內有通道互相連通。庫房牆體上刻嵌的"虎踞"、"龍盤"幾個大字據稱是清朝大將李鴻章的手筆。內陳鑄鐵古炮和中、俄各個歷史時期的炮彈及不同型號火炮等。南子彈庫隨著旅順的歷史變遷,先後被清軍,沙俄,日軍和蘇聯紅軍使用。1955年蘇軍撤走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接管。

  滿清末年,歷經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清廷政府的部分官員開始領教到“西洋”堅船利炮的厲害,洋務運動開始興起。

  1880年,在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力主下“大清帝國”開始著手在旅順修建軍港。為增強防衛能力,先後在陸地海岸構築了多處炮臺,配備了近百門火炮——僅在模珠礁炮臺就置炮8門;另為戰時需要還建起多座彈藥庫,南子彈庫就是其中主要的一座。子彈庫坐落於現旅順黃金山浴場和模珠礁間突出的海角上,外觀看去,面積不大: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20多***主庫兩側另分建東、西兩座小庫***,令人很難想到隱蔽的外表下面其實是一座近萬平方米容積的大型彈藥庫。庫房牆體上刻嵌的“虎踞”、“龍盤”幾個大字據稱是李大臣的手筆。庫藏彈藥主要供應附近海岸炮臺使用,甲午戰爭中,此庫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至今這座地穴式的彈藥庫依然儲存完整,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陳鑄鐵古炮和中、俄各個歷史時期的炮彈及不同型號火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