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古長城導遊詞
江南古長城位於浙江臨海,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很多人都慕名去旅遊,導遊要做好帶領的工作,做好導遊的解說詞介紹景點給遊客瞭解。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我是天馬旅行社的解新躍,今天我帶大家去遊覽江南長城。
江南長城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大家在遊覽的時候注意文明,不要亂扔垃圾,自覺地維護景區的整潔。
大家抬頭看,雄偉壯觀的江南長城就在我們面前。江南長城位於擁有悠久歷史的臨海古鎮,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它原長6000餘米,現只存5000米,它矯若巨龍,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依山就勢,俯視大江,氣勢磅礴,又稱“江南八達嶺”。古城牆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城牆掩映在青綠叢中,更增添了一分江南的婉約和靈秀。
遊客們,現在我帶大家一起登上人稱“江南八達嶺”臨海古長城。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期間,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臺,遺存之今,其在規格、形制、構造上與北京古長城相似,是北京古長城。大家一邊走,一邊可以觀賞一下長城的建築特色。
江南長城在歷史上最主要的作用是禦敵。明朝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加強閩浙沿海守防,屢敗倭寇九戰九捷,洗雪國恥,揚眉吐氣,大振國威。除了禦敵的功能之外,它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牆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築,台州府城正位於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牆有如大堤,千餘年來抗擊著洪水的衝擊。
遊客們,在這呢,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臨海市每年都會舉辦“江南長城節”,期間將有美食款待大家,歡迎大家光臨。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裡,祝大家有個愉快的旅途,謝謝!
範文2
江南古長城位於浙江臨海,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始建於晉,擴建於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現存城牆長約5000米,蜿蜒曲折,氣勢恢巨集,素有“江南八達嶺”之美譽。據史載,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自臨海江南長城***皆為明朝抗倭明將戚繼光修建***。江南長城除禦敵的作用外,還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築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馬面,另一方為方形,這在中國十分罕見。
如今仍屹立不倒的臨海古城牆,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歷史變革。據《辭海》載:東晉隆安四年***400年***至元興元年***402年***,郡守辛景為抵禦孫恩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築城牆以禦敵,這就是最早的古城牆。然而,各種史料上與此相關的記載很少。
在東晉後,臨海迎來了一個大發展時期。據《台州府志·建置》載:唐初,***台州府***向東南平原擴建大城,系“唐尉遲敬德所造”;按《舊經》上所記,是 “附郭週迴一十八里,崇和門***東門***初築時即有月城***甕城***”。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王錢叔為表忠誠,“納土歸宋,毀各地城牆”。 十三州之一的臨海古城也在其中,但因其西南靈江段有防洪作用,古城牆才得以幸運地儲存下來。
正因為臨海古城牆有著防禦和抗洪防洪的雙重作用,古代軍事家們視之為重點。於是,逃過一劫後的古城牆進入了隨後的大修築階段。宋慶曆五年***1045 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牆,令黃岩縣令範仲溫負責西北隅,臨海縣令李丐負責西南隅,寧海縣令吳幾庶負責東南隅,臨海縣尉劉初負責東北隅,仙居縣令徐赳負責 城北山上。
這次大修筑後的城牆,結構、防禦、防洪等比前兩次更趨完整。當年具體負責修城的蘇夢齡作《新城記》,內有黃岩縣令的記述:“陶甓***磚***雖固,猶未如石之確***牢固***也。”
據史書記載,在修築古城牆時,聰明的台州人民已經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建築方法。最初的夯土板築法一直沿用到了東晉十六國,後來,趙石虎開始用夯土牆外包砌磚。到南宋末年,由於使用火藥,重要的城牆開始用磚石包砌加強防禦,這樣,城牆更加堅固,更有利於防禦和抗洪。
在大修筑後,古城牆進入了第四階段。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趙汝愚整修城牆,增開興善、鎮寧、豐泰、括蒼四個城門,並修崇和、靖越、朝天三個舊城門,增築月城***甕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城門頂與城門樓底層之間開空洞,上裝活動暗板,戰時掀開暗板投擲巨石打擊進攻城門之敵,並能快速堵住城門。這種特別的結構,在全國屬罕見。至此,臨海城牆的範圍和城牆的建築結構風格 形式漸趨定型。
到了元朝,統治者曾下令拆盡天下地方城牆。臨海古城牆再次因抵禦靈江洪災的特殊功能而倖免於難,只被拆掉了子城,其餘仍保持原貌。特別是在嘉靖後期,“以倭患修治,幾費經營”。倭寇侵犯東南沿海,台州府城又首當其衝,成為軍事家的必爭之地,城牆在抗擊倭寇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繼光任寧***波***、紹***興***、臺***州***參將,二十九年***1560***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他在臺州抗倭期間,“先按海上形勢,多間諜,嚴號令,廣詢謀,與士卒草蔬野處,每遇賊至,奮不顧身,必欲剪此後食”。除此外,他還與譚綸一起帶領將士大修城牆,以此取得“九戰九捷”的出色戰績,名揚天下。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創造性地加蓋了兩層中空敵臺,遺存至今。戚、譚隨後奉調薊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3000兵士,將其在臨海聽築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長城的空心敵臺就是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式、構造上,共同點頗多,臨海古城牆實為北國長城之“師範”和“藍本”,於是被稱為“江南長城”。
戚繼光不僅修繕了臨海古城,還在臨海桃渚城增築了東、南兩座敵臺以及城郊七座烽堠***烽火臺***。現存“大參戎南塘戚公表功記”刻於嘉靖四十三年九月,說明了當時的修築情況。至此,臨海古城牆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整修,成為全國罕見的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城牆。
臨海城始建於晉,已有2000多年曆史,歷為台州府州治所在。它是一座融合千年古鎮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秀麗山水和現代城市繁榮為一體的古鎮新市,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市區內古蹟眾多,巾山雙塔、東湖毓秀、唐代古剎、紫陽古街等,均為一方勝景,其中尤以古城牆為最。古城牆原長6000餘米,現存5000米, 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隨後婉轉直抵靈江東岸,一直延伸至巾山西麓。她依山就勢,矯若巨龍,雄偉壯觀,尤以北部最為險峻,與北京八達嶺長 城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有為險“江南八達嶺”之稱,堪稱江南一絕。
臨海古城牆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已成為全國縣市一級儲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目前,古城牆仍儲存有靖越門、興善門、鎮寧門、望江門、括蒼門等城門、城牆,還有4座甕城、8個敵臺、13個墩臺***烽火臺***。
從景色優美的東湖北側出口走出,穿過寫有“雄鎮東南”四個大字的石牌樓,就可看到氣勢巨集偉、十分陡峭的登城石階。石階共有198級,拾級而上,再回頭望東湖,只見亭臺樓閣,優美如畫,令人神清氣爽。
走上石階,就是古城牆的***處“攬勝門”了。從“攬勝門”往西走,古樸淡雅的城牆慢慢地將你帶入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革之中。漫步於城牆上,兩邊松柏蒼 翠,落英繽紛,與北京長城上的擁擠和熱鬧相比,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臨海古城牆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城牆的內外兩側一高一矮,外牆高約一米,且間有空隙,而內 牆高約0.5米,且連綿不斷。從“攬勝門”走出1000米左右就是煙霞閣,遠遠看去,煙霞閣凌空高聳,氣勢非凡。
過煙霞閣不遠,仿北京天壇公園裡的圜丘壇所建的“江南圓天壇”剛剛完工。這是“圓和九的世界”,在細部結構上分成“三層九重環”的圓合,白玉色的扇形臺板、臺階、欄杆等都是九和九的倍數。站在壇中間的圓環上一跺腳,你就能聽見立體聲般的迴音。由此而下,城牆突然間又變得陡峭起來。一問,才知那就是所謂 的“江南八達嶺”了。在那兒向山下看,就可看見帶有兩座甕城的臨江城牆和城門,其構造相當精巧,既可防洪又可以擋住敵人的進攻。臨海古城牆的一磚一石,無 不銘刻著滄桑的歷史印記,體現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範文3
越是久遠的,越是古老的,越是彰顯著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它以一種無可替代的氣勢展示著莊嚴與神聖。
前幾日,偶爾去了臨海,親臨了一次曾經在歷史書上讀過數次的臨海古長城――江南長城。
那天,天氣十分炎熱,高達35°C。在高高的牌匾上“雄鎮東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直映眼簾。站在那青磚下,突然感到了古人的偉大,他們一定沒有想到,當年他們用血肉之軀築就的防禦外敵侵犯的壁壘,今天成了後人遊歷歷史的景點。
據悉,臨海古長城始建於晉代,是當時的台州府城。古長城依山就勢而進,全長約有6000多米。東起於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矯若巨龍,雄偉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素有 “江南八達嶺”之稱。沿途建有各類城堡、城門、城樓。古城牆兩側,古木參天,一些說不出名字的古樹上結滿了青綠色的果實,一些正開著淡黃色小花的古樹掩映著古城牆,為這絕世的創舉憑添了幾分江南的靈秀。
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創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之今,戚、譚隨後奉調薊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海築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共同點頗多,實為北國長城之“師範”和“藍本”,遂稱江南長城。據導遊說“臨海古城牆,除了禦敵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牆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築,台州府城正位於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牆有如大堤,千餘年來抗擊著洪水的衝擊。為此,臨海城牆在修築設計上,採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甕城修作弧形,特別是把“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其餘一方仍為方形***,在全國古城牆中,十分罕見,目前所知尚屬孤例” 。
登古長城,首先要通過的是被稱為“好漢坡”的198級臺階,這著實讓人生畏,也令我們這些平日裡缺乏鍛鍊的辦公室中的守候者,大練了“腿功” 。導遊鼓勵大家說,“這些臺階一定要登上去,不是有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嗎,到了古長城,不走完所有的臺階,就稱不上好漢。”臺階走到一半時,早已是揮汗如雨了,看來做個好漢還真是不容易。
走到轉彎處一門大炮赫然入目,大家圍攏而來。古炮靜靜地置身那裡,沒有了士氣高昂士兵的相伴,只有周圍古樹陣陣的濤聲,顯得有幾分寂落。深褐色的炮筒在那裡不屈不撓地苦苦守候了數百年,似乎一直虎視著外敵。我凝視著,很想知道在沒有了硝煙的日子裡,他在沉思著什麼。據說,這就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創造性地修築了十三座二層空心敵臺之一,極大地增強了防守能力,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擊敗倭寇九戰九捷。
曾經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更迭,成為了只留後人評說的歷史。巍巍的古長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面不改色地,保持著自己的個性。這段古長城,已不再是青磚的寫真,他早已化身成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力量的象徵,令數以萬眾在心中膜拜。
踏在那帶著滄桑的青磚上,我彷彿看到了那從遠古走來,為了建築長城而離去的民工們,他們臉上流露著不可思議的神情,他們一定是不明白,當年他們泣血築成的衛國城牆, 而今成了人們閒暇之餘覽勝之地。那些帶著一身塵埃的將士們也絕對不會想到,當年他們用生命保衛的小城,成了談論古今、撫摩歷史之地。先人們一定無法設想到這段僅有6000多米的古長城,在無意間成了承載歷史的見證。
雍正皇帝御書的“至真妙道”在青山石壁間,顯得格外肅殺,這位滿清的皇帝絕對設想不到,他給了當年創造那段奇蹟的人最高的褒獎,而評論他的人,卻翻動著歷史的摺頁,冷眼觀看著他創造的那段歷史。
站在古長城上,美麗古老的臨海新老城區、美輪美奐的彩虹橋、古建築保護區等獨特景緻盡收眼底。這是後人設計的現代家園,將來又有誰來評述呢?
臨海古長城,是個沉積感情,令人放下所有人生憂慮和功名利祿的地方。在他面前,沒有什麼比創造歷史更偉大的了。一切的富貴榮華在他眼裡,還不如一塊青磚來得真實。
歷史是人創造的,最偉大的創造者往往就是那些最平凡、最不善於張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