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的人物生平

  拉斐爾***Raphael,1483年4月6日 --- 1520年4月6日***,義大利傑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時期藝壇三傑。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中部的烏爾比諾鎮。他的父親是宮廷的畫師,所以他從小就隨父學畫。7歲時,母親去世,11歲時,父親去世,他給一位畫家當助手。後來,他學習了15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積極吸取各派畫家的優勢和長處。形成了自己和諧明朗、優美典雅的藝術風格,開始走上了獨創的道路。拉斐爾之母於1491年逝世,當時拉斐爾只有八歲,父親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十一歲時成為孤兒,拉斐爾的正式監護人變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後來轉為跟隨佩魯吉諾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出師。

  1504年,21歲的拉斐爾繪畫了《聖母的婚禮》。此作品甚至超越了佩魯吉諾,不論是構圖或形象塑造也有創新。尤其是作品中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的端莊、文雅、畫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繪,均為罕見的作品。

  1504年時,拉斐爾居留在佛羅倫薩,他受當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所影響,同時亦學習列奧那多·達芬奇的構圖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和風格,使他的風格日漸成熟,從而迅速和兩人齊名。

  他所繪畫的聖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聖母》《草地上的聖母》和《佛利諾的聖母》。

  1513年-1514年。他繪畫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由聖母和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另外,《椅上聖母子》《阿爾巴聖母》都是他完美無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繪畫梵蒂岡壁畫,其中位於簽字廳的壁畫最傑出。這些壁畫分別代表了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這四個人類精神活動,作品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他在這段期間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納的彌撒》《波爾戈大火》《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他在23歲時繪畫自畫像及《西斯廷聖母》。而代表作是描繪一位學者的《卡斯蒂廖內像》和描繪一位女郎的《披紗巾的少女》。

  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基督變容》,最後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拉斐爾作品

  《聖瑪利亞的婚禮》

  《聖瑪利亞的婚禮》是拉斐爾的成名之作,創作這幅大型祭祀畫時他還不滿21歲。這幅畫的構圖樣式、環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師的佩魯基諾畫的《聖女的婚禮》,人物造型除帶有老師嫻靜優雅的風格特徵外,開始顯露自己獨特的柔美風格。畫面取對稱式佈局,背景是頂天立地的多邊形洗禮堂充滿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線、垂直線和半圓形曲線,造成剛中有柔、簡潔明快、整體變化和諧的美感。畫家巧妙地運用透視使空間深遠。

  畫面前景仍以對稱式佈滿人物,視覺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儀式,約瑟將訂婚戒指戴在瑪利亞的手上,左右兩邊分別兩組男女青年。瑪利亞後面的一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約瑟背後的男青年則是求婚者,他們手執求婚標誌的棍棒,誰的棒頭開花,誰就是命中註定的瑪利亞的未婚夫,正是約瑟的棒頭開出一朵小花,這一神的意願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憤,前景中的青年就絕望地折斷了手中的求婚棒。這是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場面。畫中無論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變化多樣的曲線,人物的體態面貌、衣服的褶紋變化,都給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畫家自己對這幅畫很滿意,第一次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

  《聖喬治與龍》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爾故鄉的烏爾比諾公爵以

  “嘉德勳章”,公爵為了答謝英王,委託21歲的拉斐爾繪製一幅歌頌英國守護神聖喬治的小型圖畫,並要求他在畫中把聖喬治畫成殺死毒龍的嘉德騎士。這個題材拉斐爾畫過幾幅,這一幅最為傑出,顯示出拉斐爾自己的藝術個性。畫家以對角線安排形象,騰躍的白馬呈向上趨勢,聖喬治舉刀作欲砍之勢,動作十分英武優美。畫家更多關注繪畫的造型形式,而對人物的內在精神、生死搏鬥的勇武氣質刻畫缺乏力度,達不到達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戰》中人物和馬的精神表現。

  《雅典學派》

  在雄偉莊麗的大廳裡,匯聚著人類智慧的明星,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傑出學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熱烈地進行學術討論,可謂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天才智慧的精華。畫面構

  圖巨集大,視覺中心人 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圍繞這兩位大哲學家畫了 50多個學者名人,各具身份和個性特徵。他們代表著古代文明中七種自由學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等。畫家藉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過去文明的讚頌,對未來發展的嚮往。我們欣賞這幅鉅作,如同進入人類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這個思想領域是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爭論展開的。他們兩人從遙遠的歷史走來,邊走邊進行激烈的爭論。

  從一上一下對立的手勢,明顯地表達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原則分歧。兩邊的人物成眾星捧月分列兩旁,表情動勢向著兩位爭論學者,有的注目傾聽,有的用手勢欲表達自己的看法,強化了畫面的中心。畫幅左面一組的中心人物,是身著長袍,面向右轉,打著手勢在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蘇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側轉頭冷眼看著這個世界的青年人,是畫家故鄉烏爾比諾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後坐在臺階上專心寫作的禿頂老者,是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身邊的少年在木板上寫著“和諧”和數學比例圖;身後上了年紀的老人,聚精會神地注視畢達哥拉斯的論證,準備隨時記錄下來;那個身子前傾伸首觀看,扎著白頭巾的人,據說是回教學者阿維洛依;畫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著桂冠正在專心書寫的人,有人定為語法大師伊壁鳩魯;畫中前景側坐檯階、左手託面、邊沉思邊寫作的人,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身後站著一位轉首向著畢達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著書本,好像在證明什麼,他就是修辭學家聖諾克利特斯。畫面中心顯眼處的臺階上橫躺著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學派的哲學家狄奧根尼,這個學派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這位學者平時只穿一點破衣遮體,住在一隻破木箱裡。畫的右半部分又分幾組。前景主體一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幾何學家歐幾里德,他正彎腰用圓規在一塊石板上作幾何圖,引來幾位年輕學者的興趣;歐幾里德後面那個背向觀眾手持天文儀的人,是天文學家托勒密:對面的長鬍子老人是梵蒂岡教廷藝術總監、拉斐爾的同鄉勃拉曼特;那個身穿白袍頭戴小帽的是畫家索多瑪,在索多瑪後面的只微露半個頭頸,側面看著我們的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最善於在畫中描繪自己崇敬或詛咒的人,也愛將自己畫到畫中,藉以表明自己對畫中事件的態度,或代表簽名。這幅壁畫畫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為畫面的自然畫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設計的聖彼得教堂作裝飾,兩邊作對稱呼應,畫中人物好像是從長長的、高大過道廊走出來,透視又使畫面呈現高大深遠。建築物的廊柱直線和人物動態的曲線相交融,產生畫面情境柔中有剛,加之神像立兩旁,使畫中充滿深層的古典文化氣息。

  畫家極善利用臺階,使眾多人物組合主次前後有序、真實、生動、活潑,畫面將觀賞者帶進先哲們的行列。這巨集大的場面,眾多的人物,生動的姿態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個性刻畫,佈局的和諧、變化且統一的節奏,可謂把繪畫創作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峰。

  《椅中聖母》

  畫家特別著意於聖母的目光,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通過一雙

  眼睛可以窺視到畫中人的靈魂。拉斐爾畫中的聖母情深意長,關於這雙動人的目光,有個傳說:有一次畫家從梵蒂岡出來,在門口廊柱下見到一位抱著嬰兒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納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顛倒,他滿懷激情地拾起一塊木炭,想把這動人的瞬間永駐在畫布上,他環顧四周,見到旁邊有一隻朝天的空桶,畫家沒加考慮,就跑過去把桶翻過來,在桶底上急速地畫下這位多情而美麗的少婦,有人認為《椅中聖母》的創作靈感源於此。拉斐爾極善運用曲線塑造形象,這幅畫從畫幅圓形外框到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著、褶紋都以長短不等的各種曲線構成,整個畫面形象給觀賞者以豐滿、柔潤與高度和諧的完美之感。畫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觀念,以紅、藍兩色為基調。因為在基督教中,紅色是象徵天主的聖愛,藍色是象徵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畫中,聖母的衣著一般以紅藍兩色相配搭。在這幅畫中,聖母上衣為紅色,斗篷為藍色,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聖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豔麗的色彩和畫面的華貴。

  在拉斐爾所處的年代,流行一種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思潮,既主張美是不生不滅的永恆,也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美的創造。而在人文主義大師們的藝術創造中,更為重視的是對生活美的發現,他們在藝術描繪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現實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