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土面積單位是什麼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現在我們熟知的中國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那麼,說到國土面積,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古代國土面積的單位。
畝是中國市制土地面積單位,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大約666.67平方米。十五畝等於一公頃。選取60平方丈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計數方法。現在計數大都以十為一個單位進位,古代的進位則多以"60”為一個單位進位。比如一甲子為60年等。
井田制百步為畝***寬一步、長百步***。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秦並六國,漢承秦制,大小畝並行。至漢武帝統一田畝步數,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畝,推行於全國。此後,一畝廣二百四十步,至清末未有變化。
不同於表面資料,歷代度量衡的實際值,皆有不同程度變化。秦漢以六尺為步,一尺長約23釐米。隋唐以五尺為步,一尺長約30釐米。相比起來,人類步幅幾乎不變。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以一步1.45米的中間值計算,一畝約五百平方米。
“畝”字來源於中國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實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兩代的井田模型與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畝”字實際起源於夏、商兩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獻中,“畝”往往是對“私田”的稱呼;“田”往往是對“公田”的稱呼。“一畝”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測算約相當於0.2907市畝,那麼,當時100畝就相當於29.07市畝。
如果從還原出來夏、商井田模型並加以分解,就不難看出“畝”其實是夏、商時代農戶在井田所耕種的土地規劃狀態的符號化的表達方式。其實,“畝”字的繁體字為“畝”,其中“畝”部表形,“久”部是對“畝”的當時的實際存在狀態或者說結構的進一步的解釋,這樣一來,只要認識到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說農戶耕作的具體的土地規劃形,“畝”對於自身解釋的物件是可以不言自明的一種字元或者符號。所以,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畝”在夏、商時代也許既是對一戶農戶所耕作的一塊土地如夏朝50畝、商朝70畝的稱呼。而夏、商井田模型與周朝井田模型是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差異的,孟子正是把周朝井田耕作面積套入商朝井田模型中從而使得他的解釋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的。歷史上許多關於井田制度的討論也未能解決這一問題以至於無法把其中的矛盾性予以解決。可見,解決夏、商與周朝之間的井田模型實際上是進一步討論井田制度的關鍵所在。
中國古代的國土面積最大有多大
清朝的領土總面積到底是多少?有人說是1200多萬平方公里,有人說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如果把1860年前的清朝版圖和現在的中國相比較,現在的中國至少減少了300多萬平方公里,那就是沙俄於19世紀割佔我國的超過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再加上分裂的外蒙古約160萬平方公里土地,這個加起來就是320 多萬平方公里了,另外西藏先後被割去許多土地,比如那個“麥克馬洪線”,起碼超過10萬平方公里,再加上西南失去的領土,如果還可以算上“尼布楚條約”中清朝放棄的貝加爾湖
以東的大片土地,至少有50萬平方公里,恰克圖條約放棄的薩彥嶺以北之地,清朝至少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版圖無可爭議
那麼唐朝呢,唐朝滅掉東西突厥後,北境直抵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中游和安加拉和流域,已經遠遠超過貝加爾湖,西面最遠直達裡海,包括整個中亞和阿富汗,
那麼唐朝的西北和北方版圖都遠勝清朝,但是唐卻沒有統治青藏高原這塊廣袤之地,
而且唐也沒有同時統治東北的廣大地區,雖然東北勘察加半島的居民向唐朝進貢,但是直到唐玄宗時代才在東北設立黑水和渤海兩個都督府,這時的北境可能已越過外興安嶺,但是唐朝並沒有直接的統治這裡,在西南邊境領有越南北部,所以唐朝雖然北部和西北版圖都超過清朝,但是沒有青藏高原和東北,所以總的版圖還是不如清朝。
元朝的北方邊境到底在哪裡?如果到了北冰洋,那麼元的版圖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如果還是和唐朝北境一樣,那麼就和清朝相去不多了,因為元朝沒有統治新疆地區,而是由察合臺汗國統治。有的地圖上畫的元朝北境竟然還沒有越過貝加爾湖,簡直太離譜了。所以我認為,元朝版圖最大,其次是清朝和唐朝,其中清朝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而元朝則更在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