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蝙蝠蝙蝠的習性

  蝙蝠具有藥用價值,因此需要通過人工飼養大量繁殖進而提高人們使用,那要怎麼飼養蝙蝠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蝙蝠的飼養方法吧。

  蝙蝠的飼養方法

  1、開始喂蝙蝠可以先喂喝一點水 ,主人可以使用塑膠滴管或者是衛生紙沾溼,將水滴一小滴在蝙蝠的嘴巴邊,別太大滴,蝙蝠的嘴巴可是很小的。 蝙蝠可能餓個一兩天還不至於死亡 ,但是有可能因為脫水而死亡。

  2、可以簡單的佈置一下蝙蝠的家 首先可以用簡單的昆蟲、水族飼養箱***在許多賣場、水族館都可以買得到***,飼養箱這種箱子比較光滑,蝙蝠不好攀附 ,主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加以置,可以用家裡剩下的紗窗的紗網,將紗網放入飼養箱內再用飼養箱的的蓋子夾住,這樣紗網可以垂到飼養箱底部,蝙蝠就有攀爬的地方了 。

  3、每天晚上喂蝙蝠吃麵包蟲就可以了,每次喂大約十來只到二十隻就足夠讓蝙蝠吃飽,在喂蝙蝠吃晚餐的時候,可以先喂蝙蝠喝一點水 。

  蝙蝠的生長繁殖

  整個蝙蝠群的性週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週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幾乎所有蝙蝠均於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光線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有嘴發出超聲波,足足有20 000赫,遇到物體會反射進耳朵裡,神經以300多千米一秒的時速傳給大腦,作出判斷。

  儘管它們有翅膀,看上去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他們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蝙蝠的習性

  人們常用“飛禽走獸”一詞來形容鳥類和獸類,但這種說法有時卻並不一定正確,因為有一些鳥類並不會飛,如鴕鳥、鴯鶓、幾維鳥和企鵝等;同樣也有一些獸類並不會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等,而蝙蝠類不會像一般陸棲獸類那樣在地上行走,卻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 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它也能從葉子 把蟲抓下來。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蝙蝠類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中國古代也有關於蝙蝠的記載說他們也生活在鐘乳洞裡,名叫仙鼠,那裡的蝙蝠因為能夠喝到洞裡的水得到長生,千年之後他們的身體顏色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黑暗的顏色變成了通身雪白,這或許就是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仙鼠的原因吧。

  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絡。

  天敵

  穴居蝙蝠的主要天敵主要有蛇類,蜥蜴等;樹棲型***一些果蝠***的天敵還有一些猛禽和貓科動物。蝙蝠還有的天敵就是人類,如關島大蝙蝠就是因為當地人的捕食而滅絕的。

  食性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

  吃什麼的蝙蝠種類都有: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隻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別的聲波所幹擾。

  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聲定位系統,因此有“活雷達”之稱。藉助這一系統,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飛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擾下運用回聲定位,發出波訊號而不影響正常的呼吸。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著被稱作“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複雜的特殊面板皺褶,這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波裝置,具有發射波的功能,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生物波。如果碰到障礙物或飛舞的昆蟲時,這些生物波就能反射回來,然後由它們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饋的訊息在它們微細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生物波探測靈敏度和分辯力極高,使它們根據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迴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著準確的回聲定位和無比柔軟的皮膜,在空中盤旋自如,甚至還能運用靈巧的曲線飛行,不斷變化發出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蟲干擾它的資訊系統,乘機逃脫的企圖。

  冬眠習慣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裡,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洩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復正常。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

  環境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棲息。許多棲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徙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里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較早的溫暖季節,蝙蝠生產幼仔。

  絕壁追蹤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的大山裡隱匿著一個神祕的崖壁,聚集著成千上萬只蝙蝠,因此當地人稱它為飛鼠巖,據說那裡蝙蝠的數量多達一千多萬隻。中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張禮標帶隊來到飛鼠巖實地科考,希望通過對當地蝙蝠的研究,揭開蝙蝠適應環境的祕密。飛鼠巖的蝙蝠可以井然有序的大規模行動,而飛鼠巖優越的地勢形成了蝙蝠躲避猛禽天敵的天然屏障。每年九月,飛鼠巖的蝙蝠會全部消失,張禮標認為這是由於飛鼠巖洞口大,冬季氣溫不穩定,蝙蝠們必須遷往溫暖的地方冬眠越冬生理形態

  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

  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面板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面板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

  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它非常善於飛行,但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後就難以再飛起來。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

  蝙蝠的脖子短;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佈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怎麼養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