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故

  置之死地而後生,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置之死地而後生解析

  [釋義]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語出] 先秦·孫武《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用法] 複句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置之死地而後生造句

  1、為了體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更為了展示向地產老大們叫板的勇氣。

  2、而是當我們在做某件事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這樣才會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

  3、從這個角度看,“沙丁魚”們要感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谷歌“鯰魚”,是它帶來了生死之間的激勵和競爭!

  4、當然,你說中國民營企業也大批關門倒閉,這說明你更不懂現代中國經濟了,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5、我會拿我的一切做賭注,當輸掉最後一文時,就把自己抵押上,我認為,這樣我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6、畢竟遼小虎如今處境險惡,球員們都有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遼寧隊才可能決堤逢生。

  7、藝術家和戲劇家中雖然也不乏善於在商海中的弄潮之人,但總體上說,他們的確比其它行業的人缺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急迫客觀條件;更少背水一戰的魄力;拿來不出放不下身架、放下架子的勇氣;沒有練就出摸爬滾打、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地在商海中闖蕩的能力。

  8、與此同時傳統航空公司也在改變成本結構、更換商務模式,試圖在與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搏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

  9、在田耕大聲疾呼,決心背水一戰,力促華鋼“置之死地而後生”。

  10、然而,此役面對實力並不強的四川隊,青島需要置之死地而後生,博出一片新田地。

  11、古老的中國,沉睡的民族,被敵人的鐵蹄踏倒在地,沒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沒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亡之際,麻木者沉淪,知恥者奮勇,“東亞病夫”。

  12、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也不是很清楚,我當時是急了,採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略哦——其實是蠻幹的。

  13、善用網路公關的力量,企業必定能夠從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置之死地而後生!

  14、“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大疫之年,許多被感染者來到蝨癬園,希望變成不死生物活下去。

  15、形勢逼人,時不我待,全市上下痛定思痛,置之死地而後生,變壓力為動力,憋著一股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打好園林綠化翻身仗。

  16、早在三十年代他就認為,古典傳統的真正復興只有在對傳統的徹底摧毀走到盡頭以後才真正可能,只有首先經歷了尼采式最徹底的批判以後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17、十多年來,在一再委屈而無法求全之後,臺北的“兩國論”似有將臺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氣氛。

  18、總之,關鍵時刻用點險筆,這是金庸小說情節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