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最後的結果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中原大戰圖片
中原大戰歷史背景
1928年6月,奉系領袖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趕回奉天繼位,同年12月在東北易幟,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改立“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北伐宣佈成功,名義上“統一中國”。
不過表面上的中國統一很快便破裂。蔣中正北伐時,為求快速勝利,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以直接改編方式加入中國國民黨。北伐完成後,中國國民黨大多在各地留下政治分會,由地方軍閥掌控軍事、人事、行政、財政大權,相關事務中央無從置喙。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形同唐朝的藩鎮割據。蔣對各省份影響不彰,不但無法介入地方,只能以談判調停解決糾紛;甚至必須支付預算給不受號令,獨立自主的各地軍隊。全國軍費支出超過財政收入一半以上,就財政部的統計實際軍費甚至是國家預算的2倍以上,加上軍閥以拉夫等方式,徵用民眾人力、物力進行戰爭,深刻地威脅蔣的統治地位與國民政府經濟。
1929年1月1日,“國軍編遣委員會成立”,商討國軍的編遣,減低軍費支出,蔣決定在此推動“軍隊中央化”,編遣會議計劃將當時中國84個軍近220萬人以上的部隊大幅減並至50萬人。這使各軍事派系關係開始緊張,地方實力派如閻錫山、馮玉祥、陳濟棠與桂系李宗仁等不滿軍隊被削,憂心忡忡,過去賴以為生的軍權,等同被蔣變相併吞,故開始進行反南京之舉動。
192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的新桂系先和蔣中正決裂,爆發蔣桂戰爭。蔣一方面拉攏桂系部隊,另一方面以武力進攻,最終桂系潰敗,李、白、黃於6月出走海外。5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生衝突,馮自任西北路權黨救國軍總司令,馮部下韓復榘、石友三支援中央,馮玉祥於6月出走太原,被閻錫山軟禁。11月,李宗仁等桂系連同汪精衛通電反蔣,12月,唐生智、張發奎通電擁護汪精衛及閻錫山,另立中央於北平。
1930年2月,閻錫山致電蔣中正,要求共同下野,由汪精衛領導改組擴大會議,以示公平,但為蔣所拒。閻、蔣雙方電報往復。持續將近一月之久,時稱“電報戰”。3月,南京召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全體會議,開除汪精衛黨籍。3月15日,原第二、第三及第四集團軍57名將領列出蔣介石六宗罪行,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李宗仁、馮玉祥及張學良為副司令。4月1日閻錫山、馮玉祥及李宗仁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佈就職,石友三再度倒戈加入反中央軍,惟張學良未表態。4月5日,南京方面下令通緝閻錫山。
中原大戰雙方戰略
反蔣聯軍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從廣西出兵湖南,進攻武漢;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河南經隴海、平漢路攻徐州,與桂系在武漢會師;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山東配合西北軍取徐州,經津浦路進攻南京;另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以主力進攻袞州、濟寧,一部協同晉軍進攻濟南;另外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湖南的何鍵與四川的劉文輝內定為第六總司令、第七方面軍總司令,後又任命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
蔣介石方面,面對號稱30萬兵力的反蔣聯盟,則以德國顧問佛採爾制定作戰計劃,在分析多方優劣後,佛建議蔣中正先集中優勢兵力,攻擊較弱的晉軍部隊,以解除夾擊之脅[3],因此南京以韓復榘為第一軍團,守黃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晉軍;中央軍由劉峙指揮,為第二軍團,守徐州。
中原大戰具體經過
軍事
5月中旬,戰事揭開序幕。戰場可分為南北兩方面:北方主戰場在河南,副戰場在山東,分別沿平漢路、隴海路、津浦路三條鐵路進行;南方戰場主要在湖南的嶽州、長沙一帶,沿湘江進行。
北方戰場-阻擊西北軍
戰爭初期,數量較少、缺乏重灌備的中央軍主動在隴海鐵路發動進攻。並在豫東馬牧集與部署堅固嚴密防禦工事陣地的萬選才第十二軍發生激戰。西北軍援軍陸續投入增援歸德戰線的第十二軍,蔣中正命令劉峙率第一師、第三師、教導第一師、第十一師兵分三路攻擊。
第一師代師長徐庭瑤以自告奮勇的第九連連長張靈甫為先鋒,親自突襲攻下防守工事險固的塞城謝集,接連攻佔鄭村、民權。中央軍猛攻,搶下歸德等重要據點,蔣命劉峙大舉西進,一度直逼蘭封,嚴重威脅開封。並在平漢鐵路命何成濬北上發動猛攻,企圖制止西北軍主力跟晉軍會師。平漢方面,中央軍攻勢成功,擊潰西北軍戰線,讓許昌為之動搖,大有與隴海中央軍會師河南之勢。
聯軍中,以西北軍戰力最強,擁有全中國戰力最強、數量最多的騎兵軍和鐵甲車隊,以及善築高大的壘樓、挖掘深長壕溝的野戰防禦工事聞名,讓嚴重缺乏自動武器及重火力的中央軍難以應付。5月底,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於隴海路正面擊敗陳誠,5月22日,聯軍主力進入蘭考地區部防,西北軍使用鐵甲車隊,讓中央軍的攻勢損失慘重。為了對付西北軍的鐵甲車,徐庭瑤下令在火車中山號裝上大鐵鉤,親自上火車中山號用高速向鐵甲車撞擊,火車遭西北軍的炮火擊中攻擊下翻覆出軌,徐庭瑤重傷,師長由胡宗南代理。雙方大戰僵持不下,慘烈鏖戰超過一個月,在民權、野雞崗一帶相互僵持,拉拒戰超過三個月以上。
在平漢方面,中央軍攻勢逼迫西北軍調來主力精銳支援,馮玉祥被迫回來親自坐鎮指揮。6月中旬何成濬在西北軍的重壓下潰退,但在漯河成功重組部隊與西北軍進行陣地戰持續磨耗。平漢中央軍企圖切斷隴海鐵路和平漢鐵路的計劃瓦解,但已達成原先策劃牽制吸引西北軍主力,阻其東進會師的戰略目標。
另方面,在晉軍由傅作義指揮,5月下旬在兵力較少的中央軍主力西調時奇襲山東,以數百門重炮打擊缺乏炮兵的中央軍,並遣派別動隊從東阿偷襲渡河,使雜牌部隊的韓復榘不支退敗。晉軍主力強渡黃河,進佔德州、東明等地,6月25日破濟南,韓復榘、馬鴻逵敗退。但晉軍未能提供援助,傷亡慘重的西北軍逐轉守勢。
南方戰場-反擊晉軍
至於南方戰場,桂系在攻佔岳陽後,被蔣中正調動第十一軍***後來的十九路軍***切斷,加上滇軍響應南京政府,自貴州雲南等地出兵進軍桂系根據地廣西,腹背受敵的廣西軍隊北伐攻勢只好草草收場,被迫撤回根據地強化防禦。
在開封,西北軍修築高壘深壕,密佈鹿砦、詭雷的嚴密防禦工事,擊退了中央軍張治中率領教導第二師的反擊。並且差不多與晉軍成功包圍中央軍。在7月中旬,閻錫山發動曲阜包圍戰與中央軍激烈攻守,隴海中央軍胡宗南奉令帶第一師北上增援,進入防守的西北軍在隴海線大築工事,壓迫中央軍陷入僵持狀態。蔣中正仍堅持在前線的柳河車站坐鎮指揮作戰,穩固中央軍戰線。湖南戰場結束後,蔣中正決定先自山東津浦線展開反攻,並自青島發動登陸增援韓復榘反攻。8月初,晉軍全線潰敗,閻錫山為挽回劣勢出重金收買馮玉祥,支援武器補給請求西北軍進攻徐州。
位於鄭州與中央軍對抗的西北軍已成強弩之末,馮玉祥決定搏命發動最後一擊。精銳盡出的西北軍攻勢猛烈,一度攻下歸德等地,與中央軍大戰,雙方傷亡在20萬人以上。西北軍攻勢仍被蔣鼎文擋下,精疲力盡的西北軍攻勢受創,也無法得到潰退的晉軍支援,結果西北軍戰敗,中央軍在8月15日攻下濟南,傷亡慘重的晉軍撤出山東。
集中攻擊西北軍
蔣中正在濟南時,決定不渡過黃河追擊晉軍,將轉調主力集中於平漢、隴海線上,對西北軍發動最後攻擊。故閻錫山潰兵由黃河北岸逃回山西。津浦線戰事結束後,蔣中正在8月底到9月初向西北軍發動總攻;9月6日,中央軍全面向鄭州攻擊,兵分十八路突破迂迴西北軍陣地,胡宗南帶第一師深入截斷西北軍後路;9月10日,蔣中正親征,一日內擊潰民權戰線正面主陣地的西北軍主力,西北軍全面潰敗,一路逃出河南。
西北軍主力潰敗後,異志者眾,敗逃河北的石友三宣佈中立;被馮玉祥留下斷後的西北軍猛將龐炳勳,部隊死傷慘重,憤而投誠蔣介石,並協助中央軍夜襲西北軍張自忠部,讓中央軍得以輕鬆長驅直入華北,馮玉祥僅在親兵護送下逃至山西。川軍、滇軍面對此狀也紛紛表態加入追擊,滇軍領袖龍雲電擁蔣介石,派盧漢、朱旭率軍由滇、桂邊境攻廣西,直逼桂系的根據地南寧,後不敵桂軍,敗退回滇。
東北軍表態
在蔣中正排程下,中央軍攻陷洛陽,截斷西北軍潰逃後路,戰況漸漸明朗。但此刻蔣、聯雙方皆師老力疲,各方都試圖拉攏觀望隔岸觀火的奉系東北軍,蔣介石運用各種手段,包括以高官和讓出華北地盤相許和在財政和出兵華北的軍費予以滿足***先後匯出500萬出兵費,另籌公債1000萬元資助東北財政***爭取到張學良支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停止內戰,於兩日後率東北軍數萬人入山海關,攻進北平。
得到奉系領導人的支援,勝敗局勢已定,中央軍進攻北方几無阻礙。10月中央軍攻下潼關、陝西等地,重兵包圍山西殘軍敗將,張學良趁勢大舉接收冀東地區,並呼籲停戰。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反蔣同盟即告瓦解。閻由日本人協助出走天津,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接管。張學良以東北軍卅萬人入主華北,勢力大增。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中原大戰歷史影響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中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直、魯、豫、陝、鄂、湘、桂等行省,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互相用包括以官職、財物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的結果,更加惡化中國各派別軍閥間的團結。中華民國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讓中國共產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
財政方面,雖然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爭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但戰勝的蔣中正順利收編地方軍隊,地方政治分會被取消。裁撤地方軍人掌握的厘金,統一全國稅賦,達成國家體系的鞏固。
從更高的層面看,戰事反映了國民黨表面上的北伐統一,也讓國際社會對於國民黨所率領的南京政權是否能代表正統中國政府產生些微信心,但除此之外背後卻有重大的隱患危機:蔣中正無法被其他有力軍人信任,國民黨也無法單以政治方法解決中央與地方軍閥的摩擦,只能訴諸武力解決。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中正勝出,但是顯露出蔣仍舊需要東北軍張學良的支援,更且東北軍止戰後,並沒有徹底消滅地方軍閥的勢力。
東北軍發兵入關內接收西北軍系的華北地盤後,造成山海關關外防務空虛,亦間接成為了日後中國東北在九一八事變淪陷於日本關東軍的原因之一。日後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在某程度上都是這種危機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