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什麼

  我國地大物博,擁有無數的自然景觀與資源。那麼,大家知道我國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哪條嗎?對於它,你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我國結冰期最長河流:黑龍江

  結冰期

  河流、湖泊等水體從結冰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稱為結冰期。結冰期不是以整條河流或湖泊完全封凍為結冰開始,而是自其形成結冰形態為臨界判斷。中國自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北方大多數河流都有結冰期,最北以黑龍江流域的結冰期最為長。

  從物理意義上將,液體從0℃開始發生的凝固叫做結冰。結冰不同於結冰期,結冰是自然界的現象,而結冰期是一個大的氣象概念,是一個長久的較為穩定的狀態。不能將平常年份不結冰的地區的偶發結冰時間稱為結冰期,因為即使這一地區結冰,也不構成氣象觀測長度上的結冰期,原因是它不是一個穩定狀態。

  黑龍江總長度約5498公里***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發源於蒙古肯特山南側,在石喀勒河與額爾古納河交匯處形成。經過中國黑龍江省北界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Khabarovsk Krai***東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的韃靼海峽***Tatarskiy Proliv***。

  黑龍江是流經蒙古、中國、俄羅斯的亞洲大河之一。中國古稱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裡罕水等,蒙語稱哈拉穆河,俄語稱阿穆爾河。黑龍江有南北兩源,以南源額爾古納河為河源,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峽。其中中俄界河長2854公里,流域面積184.3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89.1萬平方公里。

  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得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黑龍江有黑水、弱水、烏桓河等諸多別稱,公元13世紀成書的《遼史》第一次以“黑龍江”來稱呼這條河流。滿語音“sahaliyan ula***薩哈連烏拉***”,其中“sahaliyan***薩哈連***”意為“黑”,“烏拉” 意為“水”。蒙古語則稱“哈拉穆連”。俄文音“阿穆爾”或“阿母”***Amure***。

  黑龍江的氣候條件

  黑龍江流域為季風氣候──來自大陸和海洋的風隨季節轉換。冬季,從西伯利亞來的乾冷的空氣帶來晴朗乾燥的天氣,伴有強霜。夏季,溫暖潮溼的海風為主,黑龍江帶來大雨從而提高該流域及其主要支流的水位。秋季溫暖而涼爽。1月平均氣溫南部為-24℃,北部為-33℃。7月平均氣溫南部為21℃,北部約為18℃。該流域降水量不平衡,沿海地帶最大,每年在600—900公尺之間。河流主要靠夏秋降落的季風雨補給。雨水很快流入河中,形成5—10月的洪澇期。其平均流量約為10,900立方公尺/秒。冬季,在哈巴羅夫斯克附近,流量降低為148—199立方公尺/秒;1897年所記錄到的最高流量超過39,200立方公尺/秒。10月下半月黑龍江開始結冰。上游在11月初封凍,下游在11月下半月封凍。河流下游在4月底解凍,上游在5月初解凍。冰塞常在河流急灣處發生,暫時抬高水位多達15公尺***50呎***。河流1年約帶來2,000萬噸沉澱物。

  黑龍江被稱為黃金水道

  黑龍江沿線曾盛產沙金,在清朝達到繁榮,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黑龍江作為中國北方邊界的界河,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的最北端位於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大小支流約有950餘條***包括時令河***,其中黑龍江最長的支流是約1657公里的松花江。在支流邊,中國大約有大小港站160個。

  黑龍江上也有眾多島嶼分佈,包括著名的大黑河島以及黑瞎子島等島嶼分屬中、俄兩國。其中大黑河島已發展成為貿易中轉站,設施較為齊全。

  由於黑龍江兩岸土壤多為具有大量腐殖質的黑土,流經黑龍江的水流沖刷岸邊的土壤,使黑土沉入江中,沉積在江底。故在水體清澈的地方看黑龍江水往往是黑色的。黑龍江流域內森林資源分佈不一,中國方面自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後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地區多受損害,自漠河縣至黑河市很少見到樹齡20年以上的樹木。俄羅斯方面林業資源極為豐富,一般在冬季黑龍江封凍時中國經常進口俄羅斯的木材進行加工。沿河流域也生產黃金,自漠河縣至愛輝古城曾被稱為“黃金之路”。

  黑龍江的凍期長。受河岸解凍及雨季降水的影響,汛期多集中於春、夏兩季。靠近黑龍江的最有名的生物是住河谷的黑龍江豹,只剩大約50只。黑龍江中鰉因為漁民獵殺獲取魚子醬,數量大大下降。黑龍江也以盛產遠東紅點鮭和大馬哈魚而聞名。

  歷史發展

  黑龍江流域早在唐朝中後期就已經歸入中國領土,成為中國一大內河,後成為遼國疆域,一直到元朝是中國領土,隸屬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中國元朝軍隊在此駐紮,成為元朝內河。明朝至清朝時為中國領土。自1858年被中國認定為不平等條約的璦琿條約簽訂後,黑龍江開始成為中俄大部分地區的邊界。1900年八國聯軍向中國開進時,俄國以保護中俄鐵路為由出兵越過黑龍江,放火燒燬當時屬於清朝的璦琿城,並製造了海蘭泡慘案,深入清朝國境約40公里。不久戰事結束,並將原規定由中國人居住的江東六十四屯以武力佔領。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以黑龍江為界,但蘇聯認為根據雙方界約規定應以黑龍江中方江岸為界,江中島嶼全歸蘇方。但中方堅持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雙方對江中島嶼歸屬存在爭議。終於但自後20世紀60年代後中蘇關係逐漸惡化,終於導致兩國軍隊在珍寶島爆發武裝衝突,邊界形勢驟然緊張,大戰一觸即發。自20世紀80年代戈爾喬夫上臺後,在其海參崴講話中同意以國際法通行準則確定國界後,中蘇關係才有所緩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相繼確定了東段國界的走向。雙方將主航道中心線原則對江中島嶼歸屬進行了劃分。2008年,中國接管了雙方最後的爭議領土——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目前中俄國界東段已經完全確定完畢。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強,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簽訂大量貿易協定,並將黑河市、綏芬河市等數個城市與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哈巴羅夫斯克等遠東城市闢為邊境互貿城市,其中綏芬河等地還建有國際鐵路方便出行。利用互補的資源優勢帶動黑龍江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