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的意義是什麼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初期的一次中日雙方海軍的較量,黃海海戰最終以北洋艦隊的完全失敗而告終,那麼這一仗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海海戰的意義,希望大家喜歡!

  黃海海戰意義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前端的一次慘烈的海上大戰,黃海海戰意義非常重要,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也是北洋艦隊全面覆滅的基礎,其實黃海海戰也標誌著當時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沒有一艘主力戰艦被留下來,所以黃海海戰標誌著洋務運動造堅船利炮運動的失敗,這場戰爭之後光緒帝非常惱怒,因此下令停止了洋務運動。

  其實黃海海戰意義不應該只停留在其消極方面,黃海海戰中湧現了一大批以鄧世昌為首的戰鬥英雄,也確實鼓舞了一大批海軍軍官,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比日本大,但是北洋艦隊也不是完敗,日本也不是完勝,特別是日本艦隊遭到定遠號和鎮遠號的雙重打擊,已經元氣大傷,在黃海海戰之後,日本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攻擊戰爭。所以黃海海戰一定程度上也抵擋了日本人的炮火進攻。

  其實關於黃海海戰意義這個問題在史學界一直有很多個答案,黃海海戰不僅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也標誌著大清朝和日本人之間戰鬥的正式打響,為後來大清朝的覆滅奠定了基礎。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為運送陸軍的船隊護航,北洋艦隊在海上耽擱了5個小時,卻無意中拖延了日本人的主力,使得大清朝的陸軍能夠安全抵達,完成了護航任務,從這一點上來說,北洋艦隊雖然全軍覆滅,但是也是有功於朝廷的。

  黃海海戰中的鄧世昌

  黃海海戰鄧世昌是在著名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湧現出來的一位戰爭英雄,鄧世昌家裡三代為官,是清末海軍傑出的愛國將領和一位永遠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1894年9月15日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當時日本的聯合艦隊一起向鄧世昌所在的定遠艦開炮,定遠艦由於裝備老化不能抵抗敵方強大的火力,鄧世昌不但不後退,反而激發了愛國勇氣,命令全艦官兵勇往直前,把生死拋在腦後,直直衝向日本的聯合艦隊,最後致遠號上全艦官兵壯烈殉國,沒有一人生還,鄧世昌作為長官也被清政府追封,現在鄧世昌有多處紀念館供後人憑弔。

  鄧世昌年僅25歲的時候就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後來被李鴻章看中進入了北洋水師,擔當一個重要職務,在整個黃海海戰戰爭過程中鄧世昌是最早犧牲的一批海軍軍官,也是死得最壯烈的一個海軍軍官,鄧世昌在此前曾經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本相遇到危險的話我就和它同沉大海。其實在當時的戰爭過程中鄧世昌還是有可能突圍的,黃海海戰進行到最激烈的階段他指揮的致遠號被3艘日本艦隊包圍,日本艦隊前後夾擊但是致遠號仍舊突破出了一個口子,不過可惜這時候致遠號開始進水,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在最後時刻認為,這時候是壯烈殉國的時期,所以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敵人同歸於盡。

  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皇帝曾經被鄧世昌這種英勇大無畏的精神感動到垂淚,他還曾經親自書寫一副對聯懸掛在北京城內,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的諡號,追封他為太子太保。

  黃海海戰中日損失

  對於中國和日本來說黃海海戰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引以為豪的北洋水師,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卻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總的來說黃海海戰是一場日本人獲勝的戰爭。後代歷史學家在整理黃海海戰中日損失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中國一共損失了5艘主力戰艦而日本卻沒有一艘主力戰艦被擊沉,只有兩艘小的戰艦被炮彈打中以致不能服役,中國損失了官兵大約800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死傷官兵300餘人,中日戰爭在傷員傷亡方面約為3:1。

  在艦船損失方面中日黃海海戰中日損失有很大不同,北洋艦隊沉沒的五艘軍艦合計9196噸,而日本人沒有損失大型軍艦。可以看出來黃海海戰的結局中北洋艦隊損失較大,幾乎處於完敗的局面,但是日本獲勝卻不是完勝,特別是日本的主力艦隊也遭到了定遠艦鎮遠艦的雙重打擊,使得日本艦隊在此後的3個月內一直在進行整修工作。實際上在這場戰爭中日本的主力艦隊也並非沒有受到創傷,其中的鬆島號和吉野號被打得完全喪失戰鬥力,吉野號的甲板艙面裝置被炮火摧毀僅剩下一副空空的區殼,而西京丸更是直接被3個炮彈擊中船體開始漸漸傾斜,當日下午3:30的時候日本的西京丸戰艦已經開始漏水,船上的炮彈也漸漸打光,後來是被日本其他艦隊拖著回去的。但是不管從人數上還是從裝置上來說,都是中國的損失比較大一些,在黃海海戰結束之後,北洋艦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來修復受傷戰艦,而日本艦隊回去整修一下就可以繼續上陣殺敵,除了主力艦隊經過3個月的整修之外日本沒有太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