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於政治名言警句

  孔子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是春秋後期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的人之一。那麼你想知道孔子對政治有哪些見解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政治名言,大家可不要錯過了哦!

  政治名言

  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0、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故事精選

  1、陳侯建造陵陽臺,還未完工就殺了幾十人,後來又要殺監工的三個官吏。孔子與陳侯上臺上觀看。陳侯問:“周朝建造靈臺,也殺人吧?”孔子說:“文王建廟堂,老百姓像兒子給父親幹活似的都來了,哪用殺人呢!”陳侯感到很慚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蠻、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收穫的只能是敵對,種下的必為仇恨的種子。在人下,要把自己當人;在人上,要把別人當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悖逆大眾,結果慘淡收場。只有贏得人心,才能贏得一切!

  2、孔子的弟子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現卻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談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卻不能給他的辯才以更大的幫助。孔子說:“相馬以輿,相士以居***考察馬的能力要看它拉車的情況,考察一個人要看他平時的表現***,這是不可廢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麼在子羽身上就會犯錯誤;若憑一個人的話語來選擇人才,那就會在宰予身上出現錯誤。”

  3、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