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的論文

  品味“捨得”,能分能合,能前能後,相輔相成,相融相合,可謂充滿先人造詞的無窮智慧,凝聚通古達今而又意蘊深遠的靈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捨得的人生哲學

  摘 要:品味“捨得”,能分能合,能前能後,相輔相成,相融相合,可謂充滿先人造詞的無窮智慧,凝聚通古達今而又意蘊深遠的靈光。古人將“舍”寫作“拾”,表徵用手拿東西給人,即“得”。當“捨得”二字合為詞,它就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一種境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為“捨得”是付出、是奉獻,是對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與智慧實踐;佛教認為“捨得”是“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基督教認為耶穌是“捨得”的代言者和行動派,是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在我們年輕人眼中“捨得”是深遠文化的精髓,是努力生活的隨心感悟,亦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學。

  關鍵詞:捨得;人生哲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64-02

  一、“捨得”的人生哲學觀念

  《當代漢語詞典》中就“捨得”一詞,解釋為“願意割捨,不吝惜”。《馬克思哲學大辭典》中明確表述人生哲學是以人生為研究物件的哲學,其內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以思考人生哲學為其探討的問題,諸如西方的孟德斯鳩、叔本華、康德,東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學派、老子的道家學派、墨家的兼愛非攻、韓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說無不涉及人生普遍規律的探尋,人生意義的求取,人生價值的甄選,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學術派別,如幸福主義人生哲學、理想主義人生哲學、功利主義人生哲學及其實用主義人生哲學等。其中,“捨得”的人生哲學實質上不是純粹的哲學,而是沿用哲學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問題,哲學中的絕對與相對、偶然與必然、因果關係等均可解釋人生的“捨得”。捨得,捨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這看似饒口令的詞句包含著“捨得”人生哲學的大智慧。舍和得,互為因果,其間關係既有絕對定數,又有相對運動變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關於“捨得”的人生哲學觀較為經典的論述,時至今日仍閃現理性的思想光輝。儒家學派第二代傳人孟子在恩師孔子的“殺身成仁”思想基礎上,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為確保“捨得”之間的人生實踐,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即“夫唯不爭,故無尤。”反之亦然,“名與身孰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既是老子倡揚的基本人生態度,也堪稱對“捨得”人生哲學的經典註解。而墨子則己施愛與己被愛來闡釋“捨得”的人生哲學,“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夭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面對物慾的滿足與精神的給養,法家的韓非子則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悅***情而損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來警示後人對“捨得”的抉擇。

  二、“捨得”的正誤甄選

  “捨得”是否存在正誤呢?當代年輕人提到“捨得”大多注重到“舍”與“得”之間的關係,而往往疏忽“捨得”自身也存在證偽。時下一些媒體節目為博取收視率,屢屢有年輕的紅男綠女們發表駭人的“捨得”宣言:“我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窮過才知錢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則別理我”。語出驚人,引發當代年輕人關於“捨得”的正誤甄選。世間事物分為陰陽兩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捨得”的甄選亦有正誤兩分,而非單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關鍵的是為了得到而捨棄,是否知道捨棄後的得到是什麼,最怕是不知道自己捨棄的是什麼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麼。

  “捨得”的人生哲學並非一味地舍與得,有些底線永遠是不能逾越的,諸如道德底線、法律底線等,一旦逾越,此“捨得”就非彼“捨得”,實則偽捨得,正誤之間的選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捨得。學術***事件屢見不鮮,尤以井岡山大學教師短短兩年,瘋狂炮製70篇SCI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予以揭發,現出冰山一腳,震驚學界。逾越學術道德底線之時,捨棄是人之為人的起碼尊嚴,暫時得到的是虛弱不堪的名和利。這樣的“捨得”很難苟同是正確的“捨得”,功利主義的陰霾欲蓋彌彰地離合著真正的“捨得”。無獨有偶,時下在當代年輕人中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現象,這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緊迫資訊,也是千軍萬馬就業大軍中個體的無奈捨棄,可另一方面卻凸顯出對勞動力價值的漠視和對勞動法的背離。中國青年報曾評論零工資就業現象是對勞動力社會價值的踐踏,暴露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則。如此捨棄道德、捨棄法則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嗎?這一點需要我們當代年輕人好好思慮。“捨得”是什麼?它是承擔、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悅,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現實哲學選擇。人生如棋局,落子無悔,人生之難莫過於對舍與得的選擇,而影響我們選擇的最大障礙莫過於名利與世俗。名利影響我們的判斷力,世俗言論擾亂我們的價值觀。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無可厚非地會有太多的慾望。當我們用理智與道德去控制慾望,駕馭慾望的時候,慾望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一種動力。但當慾望脫韁而出無法掌控的時候,慾望又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劇。有人越是想要獲得,卻越是獲得不了;有人終於獲得了,卻大受其害。有人發覺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時候,懵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捨得”的心語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像,有人問他:“你是怎樣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答道:“其實,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裡,我只是將它多餘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捨得“是一種人生哲學。舍是一種態度,一種本領,更是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一個人只有施與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與。能捨方能得。可其間有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真正的捨得,是捨棄假、惡、醜或導致假、惡、醜的事物,最終獲得的是真、善、美,真“捨得”才是人生哲學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給養,境界的昇華。

  夏蟬舍外殼,而得自由高歌;壁虎舍斷尾,而得重生;雄蜘蛛捨命求愛,而得繁衍。自然界弱小的動物尚知捨得的智慧。人類的真捨得更是令人高山仰止,田忌賽馬,是舍小負而得大勝;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舍”個人榮辱,而“得”社稷江山;韓信忍氣受辱,“舍”一時之名,終“得”豐功大業;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是舍個人榮辱而得青史長存;李白舍皇庭尊寵,而得不朽詩篇;陶淵明舍“五斗米折腰”,而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心境;莫扎特舍宮廷樂師之厚祿,而得藝術靈感創下靈動偉岸的樂章;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德蘭修女捨棄富足的物質生活、捨棄清逸的修道生活,終身服務於窮困大眾;諾貝爾不同獎項的獲得者奇女子——居里夫人捨棄迎來送往的交際應酬,專心致致於學術研究,而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紅巖英烈寧死不屈,是舍個人安危而得人民解放。這些真“捨得”才是人生哲學的甄選。古往今來,多少成功者的每一次氣度恢弘地“捨得”,無不閃耀著驚人的智慧,無不成就著名垂千古的偉業。歷史無“捨得”,就不會有發展;金錢易“捨得”,才能有更新;舊習慣舊陋習不“捨棄”,就沒有活力;人生難“捨得”,多困惑和是非。正所謂舍潺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方寸之困,得蒼穹之廣;舍無為之求,得鴻鵠之志。

  借用賈平凹先生在其《說捨得》之言及了以結尾:“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捨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滿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成功和失敗的故事。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宋希仁主編.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王子健.捨得之間[N].河北日報,2006-12-15.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