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寫書法圖片

  草寫書法,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草寫書法,希望能幫助到你!

  草寫書法欣賞

  1

  2

  3

  關於草書的演變歷程:

  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型,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型***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

  章草是隸書速寫而成,故源出於隸。傳說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創。宋趙彥衛雲漫鈔說:“宣和,陝古人發地得木簡,字皆章草,乃永初二,發夫討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於檄,則理容施於章奏。蓋小學家流,自古以降,日趨於簡便故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比其久也,復以隸為繁。則章奏文,悉以章草從事,亦自然之勢;故雖曰草,而隸筆仍在,良繇去隸未遠也。”此說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說較為可信。

  “章草”字型,雖已“隸書”簡約,但仍略帶波磔,若從漢初木簡書跡,可見初期的“章草”,實際上就是應急的粗率“隸書”變體。故其筆法與結體,無一定規範可循,一直到了東漢的張芝,章草字型,才臻成熟,至魏晉而登峰造極。其中著名的書家,如魏時的韋誕、吳時的皇象、晉時的索靖,都稱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傳世的法帖,計有史游《出師頌》、《淳化閣帖》中張芝書、皇象所書《急救章》、索靖的《月儀帖》等。雖傳刻至今,但法度端凝,體勢堅勁,有獨立自強之特,仍足供為後人臨摹研究的最佳資料。

  “章草”的筆畫略帶隸書的波磔,而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利用符號,一筆萬同,是漢隸行書之變體。

  今草即  “今草”書體由後漢張芝創起,至東晉而達完成的境界,尤以王羲之父子,最擅此體,其姿態之美,變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已達到登峰造極之絕妙佳境。

  “今草”傳世的法帖,自後漢的張芝,東晉的王羲之及歷代的大書家,兼擅草書,故法帖書跡,流傳極多,指不勝屈。初學草書者,幾乎不知由何入手。上圖為唐孫過庭書譜捲上。

  今草雖出自二王,但到張旭、懷素卻能擺脫魏晉傳統的草法,創出新面目,於今草體格之外,益加狂肆,將今草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以狂草著名於世。

  “狂草”的得名,據傳是由於張旭,他每次作書前,多酒引發情緒,或助自然界的現象來觸發靈感,醉後呼叫狂走,再下筆作書。世人以張顛呼之。而懷素在他所書的《自敘帖》,曾引李御史丹雲:“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餘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於所書時的疾速與詭奇,一方面是張旭、懷素所表現出來的顛狂態度而得。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迴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巨集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展

  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劃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