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旅行的意義的散文隨筆

  人生如雲,歷經漂泊不定的旅行,終成甘露滋潤世間萬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旅行的意義

  旅行之於我,有著特別的意義。旅行給我的感覺,宛如舌尖上別樣的味道。

  我第一次旅行,發生在大二,我們班的學委,某一天鬼使神差地跑到我面前,問我想不想去大連,那時我也鬼使神差地隨口答應了,也許是憋得太久,也許是真想出去看一看。那次旅行算是比較尷尬的,我被學委的閨蜜誤會成了學委的男朋友,整個旅行那個女生都賊兮兮地對著我傻笑,但大體來說,可圈可點,使我從此迷上了旅行,一發而不可收拾。

  記得那次行程只有匆匆兩天,第一天去了歡樂谷,第二天去了大連極地海洋館。當我第一次見到蔚藍的大海時,我整個人都酥了,海風肆意地吹著我的頭髮,使我全身的毛孔都得到了徹底放鬆,那一片蔚藍,抹去了我心頭沉積的一層灰,彷彿整顆心被重新啟用,又有了如孩童般鮮活的跳動。當我第一次見到可愛而憨厚的白鯨時,我的心頓時解封,頃刻間變得柔軟而安詳,看著它圓滾滾的身子,分開湛藍的海水,我的心也隨著水波一起盪漾。同時我們敬愛的學委也拋去了原本沉默的個性,撒開歡地玩耍著,擺出各種新奇古怪的pose,彷彿和美麗的景色有些格格不入,但卻顯得那麼自然。

  那次旅行讓我感慨良多,我似乎找到了隱藏在沉默寡言中的自我,我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如此快樂,當你拋開所有煩心事盡情地玩耍時,你整個人會有一種重生的錯覺,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快樂,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燦爛而美好。當你沉醉在美景中時,你的大腦得到了徹底地放鬆,山風可以從左耳進右耳出,花香可以從鼻孔進從嘴巴出,你的整個身體彷彿融化在這片一望無垠的美景中,那一刻,你才覺得你真正地活著,腳踏著大地,心遊於蒼穹。

  第二次旅行,相對於第一次就充分多了,我事先設計好了路線,找到了特色的美食,尋到了最佳的景色,再約上最好的哥們,一起前往,因為和知己在一起,所以沒有任何的約束,也沒用任何的不快,我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點子,我的朋友都欣然接受,使我們玩得特別暢快,特別盡興,我想這才是最完美的旅行。

  我認為最完美的旅行,第一是和自己的知己或者愛人前往,第二是自己獨自上路。自己獨自上路,你可以完全遵照自己的意願,天南海北地四處遊玩,只是相對於第一種稍顯落寞,但人這一生,能遇到投緣的知己談何容易,但又不能虧待自己,時間不等人,日子不等人,如果那個知己永遠不出現,是否要永遠呆在原處呢?對於我來說,我不願意,所以我會選擇後者。

  旅行不是盲目跟風,旅行不是炫耀財富,旅行是一種生活,是一次挖掘自身的過程。人也許並不能完全認識自己,在一次次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好好思考,在面對壯麗的美景時,我們的心胸會變得無比開闊,當我們瞭解到自身的渺小時,當我們知道生命的短暫時,那個塵封已久的真實,就會漸漸浮出水面。人的心需要刺激,人的心需要啟用,當你重複著每天單調的日子時,你的心會變得遲鈍,你會很難發現美,很難發現好,當你苦悶時,犒賞自己一場旅行吧,讓沉睡的心靈,重新起飛,在一次次啟用心靈的過程中,你就會漸漸領悟,生命那斑斕的顏色。

  :旅行的意義

  前幾天從讀者雜誌上看到一句話:“在中國,只有兩個景點,一個人山,一個人海。”

  看到這句話瞬間鬼使神差的在思考中閃現出這樣一個概念——非契合旅遊。我將它定義為,沒有某些或至少某一點的精神探索對靈魂與軀體沐浴的共鳴,只為單純滿足諸如虛榮、功利等潛在的負面需要,類似的距離移動。

  其本身和人數無關,關鍵在曲高非和寡,高山伴流水。對精神層面高於物質的人,無疑這種行為是可恥的,他們的孤獨恰恰就是無人理解這種可恥。

  盲目的把身體的移動認定為心靈的擴充,是膚淺的,不可取的。

  不假思索或稍加思索便把生活中很多你認為珍貴的東西,輕易混談為失去就是失去,得到卻不是得到。

  多數人把身和心的旅行混淆不清。網路流行的那句話,“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這句話原文出自電影《羅馬假日》“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on the way”,反映對於人性中精神需要的探索和方式諸類的。相信大多數旅遊的現代人要把這句話奉為經典。

  沒有思考的身體平移,是行屍走肉;缺少實體的靈魂漂泊,是孤魂野鬼。

  忽略經典特定的背景,斷章取義奉為生活的指引,久之會偏離正當的樂趣,掩蓋對其本身存在的正確思索。

  相比集體出遊時漫無目的結伴暢侃,我更享受淺山碧水中孤獨的美感。漫無目的的旅途,只會強化心靈周遭的孤單。無法領會景與人的共鳴,反而更多的是對行為的嘲弄,即是無心,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憤不可受的譏諷。

  人生一世,單論旅遊講,約有三個思索層面,第一個是對物質生活如喜怒哀樂愁等情緒酸甜苦辣鹹諸味道溫涼恭謙讓之品行的佐料,調和之後要在短期內迴歸現實需要。第二個是由物質世界引發的對其積極或負面的迴應,大多數情況被傷惜敗挫辱之類負面情緒更能引發,具有偶然性,迴歸現實的時期略長於第一種情況。

  第三個對人性和世界存在具有高度敏銳的嗅覺和思考力,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全由自我控制,“草木皆兵”的對外界一切物質信手拈做工具,層次由淺及深。僅於此層面,大約能看出知己和朋友的區別,當然這裡單純就事論事,諸君莫誤。

  每次出遊回來,就會分外分明的感覺自己遊離在後兩種情況之間掙扎,便滋生很多憤怒和悲涼,周邊不明白之人無意“添油加醋”,一下便燃起心中孤獨之火,變得喜怒無常,事後怪不得任何人,因為這充其量是一種誤會罷了。

  待不再隱忍,寄情山水時,便受教旅遊了。

  :旅行的意義

  世界永久的不變就是不停的改變,時間將一些人分開也讓一些人遇見,一些人分開後就沒有再遇見,也有些人遇見了就再沒分開。所謂緣分只不過是人們不想遇見抑或是不想分開的託詞。

  從一個城市來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自己待膩歪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的待膩歪的地方。白天,一樣的車水馬龍。夜晚,一樣的燈火輝煌。然卻邂逅了另一片心情。有時候是心累了,有時候是人累了,有時候是身心具憊,我們需要一次放風,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當踏上一趟列車或者飛機,當被上揹包或拎起手袋,當穿過鐵路兩旁的芳草悽悽到城市的高樓林立,當從北方的巍巍宮殿到南方的亭臺樓閣,我們一路放空,一路遐想,一路歸真。有時踏上旅途就想這樣一直走,一直在路上。不是逃避現實,只是溫習真我。

  社會紛繁複雜,保持單純比變得複雜更難,長大後的漫街霓虹亮不過孩童時的一粒螢火,酒店裡的山珍海味甜不過地頭的半截紅薯。櫥窗裡擺滿的玩具,獨獨不見那一個樹杈做成的彈弓。時間還在是我們走了,是當初那個容易滿足,無憂無慮的我們走了。

  借一場旅行,去吃農家菜,去遊山,去玩水,去家鄉追憶那條踩滿我們腳印的小路,去昔日映滿我們笑臉的爛漫校園,只是滿心歡喜而去往往失落而歸,於是我們追悔:當時只道是尋常。於是我們感懷:物是人非。

  小時候我們總把黑暗踩在腳下,現在我們總被黑暗吞噬,旅行不只是肉體從一個城市挪移到另一個城市,不是旅途中拍下那一張張風景,不是餐桌上的一道道特色風味小吃。若僅限於此,那這只是一場附庸風雅,一場空蕩蕩的宣揚。真正的旅行是去遇見自己,帶靈魂回家,且行且思考,不必匆匆趕路,不必急急炫耀,不必做作附和,同自然交流,與歷史共話,與最初的自己同行。

  旅行,是一場遇見,遇見另一個自己,。旅行,是一種皈依,皈依自然。旅行,是一次緬懷,緬懷歷史。旅行是心在走,是靈魂在走,與腳下行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