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磧中作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

  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有許多名詩,其中就有《磧中作》,那麼《磧中作》表達詩人什麼情感?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岑參的磧中作情感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岑參的磧中作情感介紹

  《磧中作》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奔赴安西時在沙漠途中見到的情景。詩歌有兩個版本,分別是***一***: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二***: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

  從題目磧中作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在沙漠寫的詩,詩中作者告別親人,騎馬西行奔赴塞外保家衛國,廣闊的西北了無人煙。看到升起的圓月想起自己已經離開家鄉兩個月了。眼前平沙茫茫,而夜幕降臨,不知道自己今夜露宿何方。軍旅之途勞苦非常,又沒法好好休息,只能在這荒漠上將就著了。

  全詩用詞自然舒緩,看似平淡的辭藻之下卻勾勒出一幅生動真切的軍旅愁苦思鄉圖,表面看上去周圍的環境好像透著一絲消極與悲哀,但是作者的情緒並不悲哀,今夜不知何處去,平沙萬里絕人煙。詩中作者故意設疑,不知今夜露宿何處,下句作者卻反轉話頭,說起了其中的風景來了,在作者的筆下,軍旅生活雖然艱苦,思鄉之情雖然強烈,但是作者依然懷有強烈的報國熱情。可以看出岑參的心態是何等的積極向上與樂觀,這也是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充滿著激情與壯志。

  這首磧中作被後人廣為陳贊,不少後來的評論家評論岑參的這首詩,如明代的李攀龍、葉羲昂在《唐詩直解》中讚歎道“馬上真境,未嘗行邊者,不知此苦”、“久旅遠行,哀而不傷”。

  岑參著名的詩

  岑參是中國唐朝典型的邊塞詩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約生於開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許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輪臺歌》、《逢入京使》等。

  其父早逝,家道漸漸衰落,岑參幼年過得孤苦,五歲跟隨其兄長讀書,天資聰穎的他九歲便能吟詩作賦,二十歲及第,後曾兩度滿懷報國之情前往邊塞,在邊塞六七年的生活對岑參的詩歌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岑參早期的詩歌涉獵很廣,贈答,山水,感嘆身世和坎坷經歷等等,他到塞外之前的山水詩風格和謝兆、何遜很是相似,但是岑參的山水詩想象更為大膽和奇特,想象力很是豐富,如《暮秋山行》中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又如《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中的“長風吹長茅,野火燒枯桑”等等,都是意境造奇的詩句。

  天寶八年,岑參初次入塞,天寶十三年,二次入塞。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零距離地感受到邊塞的廣袤雄奇風光,如火山雲,狂風和瀚海。更是真實感受到了邊關戰士的軍旅鄉愁。岑參將這些感情全都融入到自己的邊塞作品中,如描寫邊塞奇特景象的《火山雲歌送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岑參在這段時期完成大量傑出的邊塞詩,這些邊塞詩境界開闊非凡,極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如廣為稱讚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的逢入京使介紹

  岑參《逢入京使》的全文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首詩詩什麼意思呢,岑參想表達些什麼情緒呢?

  邊塞的天空廣闊高遠,天地蒼茫,在這廣袤的大地上信馬由韁來消磨孤寂的夜晚時光。目光不自覺被夜空中的朗月吸引過去,讓岑參不由想起自己已經離開家很久了。天高地遠,了無音信,很是想念自己的親人。不知道他們過得怎麼樣,岑參順著一條羊腸小道眺望,直至小路消失在東方盡頭。岑參不由想起自己常常夢中夢到自己的故鄉,夢到回鄉之路,夢醒時分自己早已滿面龍鍾,雙袖沾滿淚水。

  淚眼婆娑中,看到有一個人打馬兒從遠處過來。走到眼前的時候,他勒住馬繩,岑參定目一看發現是和自己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那位朋友說他公事在身要回京去,會路過岑參的家鄉。岑參驚喜萬分,心想終於可以給家人報個信了。但是又發現自己倉促出門身上並沒有帶紙和筆,而這位朋友又著急趕路。岑參只能雙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拜託那位朋友口頭代替自己向自己的家人報聲平安。那位朋友,揮手揚鞭,消失在滾滾塵土中。

  這首詩語言很簡單樸實,就像隨口說出的一般,全詩充滿著邊塞生活的氣息,濃濃的思鄉之情呼之欲出。簡單的言語背後卻能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詩中描述的那種馬上相逢的場景。但是全詩又不失豪邁的軍旅氣息。思想的柔情與邊塞軍旅元素的結合,使得這首詩意蘊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