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資料

  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大家平時會關注嗎?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歷史沿革

  形成階段

  宋元時期***公元11世紀~13世紀***,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關於最古老的土樓,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臺志》。

  發展階段

  明代***14世紀末開始至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湧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築規制興建土樓,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標誌著福建土樓進入發展階段。

  鼎盛階段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該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於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巨集大、型別多樣、工藝精湛、裝飾華麗等等。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的建造中並得到了一定的反映,這便是福建土樓的鼎盛階段。

  延續階段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當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一直延續至今。這時期,土樓建築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是福建土樓的延續階段。[5]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建築特色

  外形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祕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儘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作用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材質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筋混凝土般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佈局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照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祕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多種型別,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簷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1]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景觀特徵

  世界獨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築,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築風格古樸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