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的歷史故事

  運籌帷幄指在軍帳中謀劃軍機,擬訂作戰計劃。通常人們用運籌帷幄的意思比喻具有高超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 漢高祖 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高起、 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

  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善用人。他稱讚 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 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

  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秦末漢初,劉邦有一個謀士叫張良,他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但是他用兵如神,一個小小的計謀就能讓劉邦的軍隊打勝仗。張良子所以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是因為他有一段很傳奇的經歷。

  相傳有一天,張良在橋頭一個橋頭散步,遇到一個穿著粗布短袍的老頭,這個老頭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裡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後來,他投奔了劉邦,幫助劉邦打了很多很多的勝仗。為漢王朝的建立立卞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正式即了皇帝位,這就是漢高祖***西漢紀年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時算起***。漢高祖建都洛陽,後來遷都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從那時候開始的二百十年,漢朝的都城一直在長安。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西漢”,也叫“前漢”。

  有一次他在皇宮裡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能轉危為安,建立漢朝?項羽那麼強大,為什麼反把天下丟掉了呢?”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

  劉邦笑笑說: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啊!接著,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劉邦又說:管理國家,***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於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

  劉邦讚揚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來摘錄成為成語“運籌帷幄”。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善於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引申為籌劃、指揮,確定大政方針。它常和“決勝千里”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