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獨生子孫科

  孫科***1891.10.20一1973.9.13***,字哲生,廣東中山人,孫中山獨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任第一任廣州,1923年、1926年兩次再任廣州,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1932年任立法院長,主張速行憲政聯共抗日。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人物生平

  1895年,孫科隨祖母移居夏威夷檀香山,檀香山中學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07年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1910年參入《自由新報》編輯工作。1917年回中國,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祕書。1918年到1920年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祕書兼廣州時報編輯。1921年任廣州兼治河督辦,後任廣州市首任。1923年2月再任廣州。10月參與中國國民黨改組,獲指定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黨綱章程。1924年主持國民黨廣州特別黨部,6月與黃季陸合作提出《彈劾共產黨案》。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開府,任政府委員。1926年1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第三次就任廣州。1927年3月任國民黨常務委員與國民政府常務委員。7月隨汪兆銘清共。1928年1月與胡漢民與伍朝樞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協助制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任鐵道部長與考試院副院長。1929年,孫科親領籌辦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之責。1931年改任行政院長,因財政危機旋即辭職。同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由於孫科上臺後,政府財政無比困難,不到1個月便辭職了。孫科呼籲從速實施憲政。

  1932年改任立法院長,曾鼓吹實行立憲制度,但遭蔣介石冷遇。其間連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中蘇文化協會”成立,出任首屆會長。1938年奉派中國政府代表及蔣介石特使與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1944年11月,孫科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他長期以來對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

  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商,然後跟隨蔣介石進攻共產黨佔領區。1946年下半年,隨著國內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孫科從自己原來的立場全面後退,停止革新宣傳,轉而支援蔣介石的政策。1947年並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與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落選,後再度出任行政院長。1948年11月,獲蔣任為行政院長。蔣介石於1949年1月下臺,由李宗仁代任總統。孫科以南京不穩,將行政院遷往廣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無法運作,亦無法與共產黨和談。孫科亦是中共在1948年開列首43名國民黨“戰犯”之一。1949年辭職赴臺。1951年赴法國。1952年移居美國,擔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董事長。1954年夏,因次子孫治強從香港舉家遷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孫科遂遷居與次子同住。1965年由美國至臺灣,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高階諮議、考試院院長,1967年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1973年因心臟病病逝於臺北。終年82歲。

  孫中山和孫科

  雖然孫中山先生畢生在為革命勞碌奔波,但對於自己唯一的兒子,他不僅充當著一個父親的角色,更是兒子孫科的人生與革命導師的角色。正是在他的引導下,孫科早年便投入革命並長期擔任國民黨的要職。也正是在父親的督促下,孫科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並以“養浩然氣,讀有用書 ”自勉,一直到晚年移居美國,仍然讀書不輟。

  孫科早年在檀香山讀中學時,孫中山就曾經從英國寄給他一套“人人文庫”叢書,這套一百多冊的英文文學書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家撰寫的小說、劇本,信中還不忘告誡兒子:“你要使英文進步,單靠學校的課本是不夠的,必須多多閱讀文學名著,久而久之,自然會有進步。”孫科準備在中學畢業後研究農業,孫中山非常讚賞兒子的選擇,親自為他選擇學校。

  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後,孫科擔任《自由新報》、《大聲週刊》的編輯,孫中山甚感欣慰。回到國內後,孫中山與孫科寫信的主要內容,仍然是讀書。1919年,孫科撰寫了《都市規劃論》、《廣告心理學概論》兩書,且積極從事譯述的工作,受到父親的好評。而不管到什麼地方,孫中山與兒子的主要溝通內容幾乎都是以書為載體。孫科在《八十述略》中回憶道:“先父不時從各地寄來一大包一大包的書籍要我閱讀。如果他到南洋一帶,寄來的幾乎全是我國的線裝書;到了歐美,便寄來英文的各種名著來。”

  孫科喜歡讀書的名聲在外,以致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國民黨要人中,他也是個比較能“看看書的人”。到了晚年,孫科遠離曾經數十年相伴的政治鬥爭,終於有機會靜心修養,唯以讀書自娛。他曾回憶說:“除了偶爾出外小作旅遊外,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讀書上面。”有人評價說:“孫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小鎮以讀書為樂,實屬國民黨政要顯貴中的鳳毛麟角。說這是有惠於其父孫中山好讀書的遺傳個性,恐怕還不如說是受益於孫中山早歲對他循循善誘,力促其勤學苦讀的一片苦心,更為準確得當。”

  對待革命的問題上,孫中山從來沒有給兒子以特別的照顧,或者說偏袒兒子。孫科最初回國時,廖仲愷認為他在美國研究過市政,又有都市規劃著作,是廣州的理想人選。但孫中山認為他年紀缺乏行政經驗而未允許,後在胡漢民的勸說下才正式委任。當時孫中山的革命軍經濟困難,孫科在廣州為其財政上的籌備做了有力的支援,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陣地。

  1923年,因為籌集軍餉的問題,孫科遭到父親的責罵,他認為是胡漢民假借命令索錢,挑撥他父子不和,並用手杖打向胡漢民,結果驚動了孫中山。孫中山怒不可遏,一手奪過衛士的駁殼槍,就要打孫科。而孫科後來與胡漢民不和,發展到互相猜忌,孫中山立即寫信給他說:“正宜開誠佈公,同心協力,以共扶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