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畫派傳人筆下的飛天夢

  敦煌壁畫當代審美價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具有宗教性、民間性的審美內涵,並在歷朝歷代的累積中,形成了不論在題材上還是在壁畫因素內部的風格上都包羅永珍的多樣性。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反映民俗情景。

  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的心靈。

  敦煌畫派傳人楊東昇在敦煌壁畫藝術的傳承與再創作中潛心經年,頗有心得與造詣,創立敦煌禪畫派,是敦煌藝術傳播的苦修使者。

  楊東昇談“敦煌禪”畫

  “敦煌禪”畫派作品是一種再創作,首先要確立繪製內容要具備哪個時代的風格,對其時代、內容、主題、人物造型特徵、線描特點、賦彩方法、製作過程、表現技巧等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分析,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精神,進而再把現代的審美元素加以表現,把藝術美如實傳達給觀者,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

  有了創作基調,再確立題材和內容。之後即開始創意、構圖、起稿、改稿、定稿、勾線、上色、勾線等若干階段循序完成。

  創作的具體步驟是:創意—構圖—起稿—改稿—定稿***勾線***—過稿***拷貝至宣紙或絲絹之上***—裱上畫板—勾線—上色—勾線—整理—完成。

  接下來,要有厚實的技法功底,把握線、色、神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最後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

  關於“線”

  線是中國繪畫造型的基礎,中國繪畫用線表達造型及作品內容的能力,早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敦煌禪”繪畫再創作的過程,是把這種傳統的繪畫藝術語言,以高度的概括和表現力,以及它持有的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千百個個性鮮明、內心複雜的人物形象。

  因繪畫表現的時代風格不同,使線的變化更富有多彩的生命力。早期作品多以土紅線起稿,深黑線定型,豪放自由,粗壯有力。在刻畫人物造型時,早期的鐵線描通體細勁,用於表現瀟灑清秀的人物以及密集衣紋,透體薄紗的質感,飛天神靈的飄逸。

  唐代多用生動流暢的蘭葉描,刻畫造型比例適度的人物,塑造健康、豐腴的形象和疏密有致的衣紋。五代之後,大都以不同種類線描表現不同的造型,菩薩面相、肢體用秀勁、圓潤的鐵線描,衣紋用頓挫明顯,稜角畢露的折蘆描,鬚眉則用線如髮絲的遊絲描,力士突起的肌肉則用釘頭鼠尾描。一不同的線描表現不同的造型和質感,增強形象的真實感。

  “敦煌禪”繪畫,線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除了起稿線,定型線以外,還增加了提神線和裝飾線,不僅有土紅線和墨線,還有白料線,硃紅線。這樣,作品就更為豐富、厚重、耐人尋味。所以,沒有厚實的功底,純熟的技巧,不懂得線描造型有的洗練淳厚和運筆中自然流露的筆情墨趣,就不可能以線描自身的神韻體現作品人物神韻,也就畫不出好作品。

  關於“色”

  對於中國繪畫來說,色與線有著一樣的重要性。“敦煌禪”繪畫繼承了傳統的賦色規律,並以色彩燦爛著稱於世。其賦色著意表現物體固有色,不追求複雜的光化色,強調色彩的裝飾美,不過分追求色彩的真實感,在複雜的色彩中,精心設計了對比、襯托以及疊暈,使色彩交光互影,相得益彰。

  敦煌早期作品多以土紅色為底色,施以青、綠、朱、赭、白等色,形成明快的暖色調。隋代風格作品處於過渡時期,既保持了早期鮮明樸實的色調,又孕育了燦爛華麗的唐風。

  唐代風格作品的色彩登上了繁華富麗,金碧輝煌的頂峰,特別是疊染和暈染的發展,使色彩的變化更為豐富。運用疊暈法可以在一個蓮瓣或寶珠上用同一色彩由淺入深,疊暈四五層直多,並把青、綠、朱、白諸色套疊在一起,形成五光十色珠光寶氣的效果。

  新的暈染法是敦煌禪繪畫使用色彩表現立體感的重要方法,它從西域凹凸法中吸取了營養,使其融化於中國畫傳統的暈染法中,豐富了繪畫技法,創造了兼有裝飾性和立體感而風格獨特的人物形象。

  “敦煌禪”繪畫的色彩在每時代風格表現上都有統一和諧的色調,每一幅畫的用色都服從整體統一的佈局,畫稿草成之後,按照均衡、對稱、反覆、呼應、多樣統一等審美規律分佈色彩,使得反映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不同性格的色彩美,形成各個時代風格的作品的明顯特徵:1.十六國、北魏的質樸、淳厚、明快;2.西魏北同的清新爽麗;3.隋唐的金碧輝煌,濃豔華麗;4.宋初的鮮豔;5.西夏的清冷蕭瑟;6.元代的簡潰閒雅。

  關於“神”

  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敦煌壁畫以人物為主,尤其是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無論是佛、菩薩的形象或者是人的形象,都具有生動的神采,對“神”的刻畫和把握只有在造型準確、線描流暢、賦彩瑩潤、神采生動的條件下,才能繪製出傳世作品。

  人物小介

  楊東昇,號“朗空”,藝名“菩提畫生”,1967年5月20日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曾任陝西省佛教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西安於右任書法協會副會長,西安西域美術研究院院長。楊東昇師承父親——敦煌畫派大師楊同樂先生,習畫三十多年,成為敦煌畫派傳人、敦煌禪畫派創始人。

  楊東昇今年四十有七。十六歲得其父敦煌藝術家楊同樂先生的正式傳承。從國畫大家張大千先生赴敦煌的藝術洗禮,到老一代敦煌藝術家常書鴻先生和畫家之父楊同樂先生,楊東昇堅守敦煌石窟幾十載,面壁描繪佛國飛天之撼天動地的藝術歷程,加之世家傳承,都成為畫家的靈感與能量之源。上世紀九十年代,楊東昇鋒芒畢露,作品曾在香港,馬來西亞展出,並悉數被收藏。2004年,受星雲大師澳洲佛光山之邀,在墨爾本和悉尼道場佛光緣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楊東昇在談到敦煌畫的時候說,有臨摹,更有創造,因為畫家的心靈和感悟是一個精神飛昇的過程,熔鍊個人修行、個性審美體驗和時代特徵。楊東昇開創的“敦煌禪”畫派,以敦煌禪文化元素以及西域人文氣質符號為創作基礎和靈感源泉,基以工筆畫、巖彩畫賦色技法之本,再賦以作品內容現代審美之靈動,適度妙取點滴西洋立體之法,使得作品耐得遠近賞析。微距敬覓,可獲五彩相融交匯之乾坤;崇觀全幅,可聞磅礴聖域莊嚴祥瑞之大氣。

  敦煌石窟壁畫簡介

  石窟壁畫,繪製在石洞牆壁上的畫作。舉世聞名的敦煌的第一個洞窟興建於公元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畫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亞影響比較大,獨特的“敦煌風格”直到北魏時才開始出現,而中原文化對其影響到西魏時期變得更為明顯。

  遺存下來的北朝石窟壁畫是瞭解該時代佛教繪畫的重要資料,以克孜爾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最為著名。在克孜爾的236個洞窟中,有70餘窟的壁畫儲存完好。現存最早的壁畫可能開始於4世紀的後半期,延續至7、8世紀。主要題材是說法圖、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等。尤以本生故事畫的形式最為獨特,均以單幅的形式表現一個故事內容,這種獨特形式對敦煌早期的壁畫有一定的影響。

  舉世聞名的敦煌的第一個洞窟興建於公元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畫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亞影響比較大,獨特的“敦煌風格”直到北魏時才開始出現,而中原文化對其影響到西魏時期變得更為明顯。這一時期所創作的繪畫多為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總的說來,北朝時期的敦煌藝術精力了逐步本土化的過程,此時,印度、中亞傳入的題材和源於中國的主題和風格往往以獨特的方式匯聚在同一個洞窟中,在北魏末年建造的249窟中集中反映出來。在這個窟中,正面佛立像的兩旁是菩薩和飛天,佛像的周圍繪有許多小佛像,俗稱“千佛”;上方的彩繪佛龕中繪有演奏各種樂器的樂伎飛天。代表性的洞窟還有275窟***十六國***、257窟***北魏***、254窟***北魏***、428窟***北周***、285窟***西魏***等。

1.敦煌壁畫飛天圖片大全

2.敦煌壁畫飛天高清圖片

3.敦煌壁畫飛天圖

4.敦煌壁畫飛天大圖

5.曾浩高清敦煌飛天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