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和范蠡是什麼關係

  范蠡,春秋時期楚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那麼伍子胥和范蠡什麼關係?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伍子胥和范蠡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子胥和范蠡關係

  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國人,二人皆因為出國政治昏暗,官府腐敗便另謀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吳國,范蠡投靠的則是越國,從此本無交集的兩人便變成了敵對關係,各伺其主。

  伍子胥是一個悲劇人物,從小文武雙全,甚有謀略和膽識,但因楚太子的汙衊,他的父親和兄長均被楚王所殺,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報,被迫出逃吳國,得吳國公子相助,不僅收留了伍子胥還為他報了殺父之仇,於是伍子胥便死心塌地的留在吳國報恩。

  范蠡則是因不滿楚國政治腐敗,且一身學識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攜友人文種投奔當時廣納賢士的越國,成為勾踐手下。勾踐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不聽取范蠡意見情意攻擊吳國,遂落下會稽之辱,只能忍辱成為吳國奴僕,向吳國求和保國。

  而伍子胥預見勾踐的反逆之心,屢勸吳王夫差應斬草除根,不應收勾踐,但夫差不聽取其意見。遂在這段時間內,范蠡一直為勾踐準備復國之事,出謀劃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還獻絕世美人西施動搖他,使其荒廢朝政。而伍子胥深知吳國將滅,遂先將兒子託福給齊國友人,自己則再勸說,後被小人誣陷,被夫差所殺。

  一切如伍子胥預料,其死後十年,吳國滅,越國復出,而范蠡也因“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離開越國,後憑藉超群的理財能力成為天下聞名的富翁。傳聞范蠡曾在齊國找到伍子胥的兒子,不僅贈其錢財還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為富甲一方之人。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

  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磨難,他歸國之後一心復仇。勾踐手下的兩位文武大臣文種和范蠡給他規劃了一個長遠的復國滅吳計劃,《越絕書》中稱為滅吳九策。在相關記載中,還有一條給吳王夫差送美女,讓他沉迷女色消磨鬥志的“美人計”。

  范蠡受勾踐命令到越國各地去尋訪美女,最終范蠡選出了兩位絕色美女:西施和鄭旦。但是這時候西施與范蠡卻產生了感情,這對戀人剛剛私定終身馬上就要面臨分離。最後,為了家國大計,西施只能與范蠡淚別。

  西施到吳後,吳王夫差非常喜愛西施,大興土木為她興建宮殿,日夜與西施遊山玩水,荒廢了朝政。

  公元前473年,三千越甲吞吳,越國終於滅掉了吳國。范蠡作為兩大功臣之一被勾踐封為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勾踐其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他毅然掛印辭官,離開越國,帶著西施泛舟於五湖,隱居在五湖。

  對此,《越絕書》記載如下,“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西施與范蠡最後功成身退,比翼而飛,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是在《史記》對范蠡的記載中,范蠡離開越國到之後經商的時期都沒有關於西施的丁點文字記載。那麼吳國滅亡後,西施的結局如何,西施與范蠡到底有沒有在一起。

  范蠡生平簡介

  范蠡本是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幫助他雪恥滅國之辱,成就霸業。因范蠡深知越王品性,故在成為復國一大功臣後,范蠡便請辭離去,以保性命。後范蠡因卓越的商業頭腦,成為史上的商聖,因定居於定陶,在這裡再一次發家致富,故有“陶朱公”之稱,後世人以“陶朱公”形容富甲之人。

  范蠡被世人冠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典型人物,他前後三次散盡財物,或是救濟貧困的家人,或是給困苦的百姓,對於財物從不吝嗇,即使散盡錢財,憑藉其能力又很快能聚集財物,成為富甲之人。

  且說范蠡從越國離開到了齊國,在這裡帶著家人進行苦耕勞作,不出數年便家財萬貫,成為名人,齊國人聽說范蠡精明的頭腦,便讓他出任齊國宰相,擁有很多財富。但沒出三年,范蠡因位居高位深感不安,便辭官而去,自己的財物均散給以前的鄰居們和需要幫助的人,帶著重要的財物而去。

  隨後范蠡便到了貿易中樞的地段定陶,范蠡對這裡考察了一番,認為是貿易的最佳地點,經濟繁榮、商業往來頻繁,是一個重要的商業通道,在這裡可以致富,於是范蠡便自稱“陶朱公”,在這裡范蠡發揮他先進的經濟之道,貿易流通十分謹慎,很看重時機,隨沒過多久便家財上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