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竹子的託物言志散文
竹子除了帶給我們心曠神怡的作用,在觀賞之餘,我們還要學習竹子那些精神。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說起四季常青的植物,大家一定會想起枝杆挺拔秀麗、婀娜多姿的竹子。它素有“梅蘭竹菊”四君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古今中外,多少歷代詩家詞人為它傾灑過多少墨汁,對它千回讚歎。
春天,萬物復甦。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他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克服了重重的困難,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頭上還戴著一頂頂綴有黃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可愛極了。它們迎著春風,貪婪的吸吮著春天的甘露,在陽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時間飛逝,轉眼夏天到了。此時,那翠綠的“小娃娃們”已長大了,它們成為了一個集體,成為了有無數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圍成的一片竹林。他們為人類遮擋了這炎熱的太陽,人們感覺就像走進了一個“涼爽的世界”。陣陣‘叮咚’的溪水聲伴隨著風吹竹葉‘沙沙’的聲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動聽的歌曲,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竹子渾身上下都是寶。竹子可作為觀賞植物來種植,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建築材料。竹葉具有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改善環境功能。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品,竹子也可以做成不同的樂器……
我愛竹子,愛它那無私奉獻的精神!它,要求於人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竹子的風格!
篇二
行至公園,滿眼的青翠碧綠和貫耳的鳴蟬叫聲是別處所很難見到的。在其中,又以竹為一大絕。
古時鄭燮便有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翠綠的竹竿筆直地往上竄,初春的剛冒出頭的筍芽不見了,倒是竹葉長得欣欣向榮。隔葉的鳴蟬之聲傳來,嘈雜之感便不再有了,反而是一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清幽之感撲面而來,格外使人陶醉。
我看竹是不僅僅只看這外在之感的,反而是竹的內在更吸引我。
想當年王陽明便是在“格竹”中領悟了人生的真諦,最終成為一位聖賢。那麼,名列“歲寒三友”之一的竹到底有何種內在呢?
首先便是它的堅毅,正如“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話。竹並不畏於狂風的猛烈,它把風雨的侵蝕看作是上帝的考驗。他無所畏懼,儘管風霜雨雪在它那本翠綠無痕的身子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淡淡的痕跡,但它依舊筆直地站立著,就像一位巨人,向大自然這位對手百般的挑戰發出了不屑一顧的低吟。蒼莽之間,又有誰能與它匹敵呢?“寶劍鋒從磨礪出”,很多人用這句詩來讚美梅花,其實我想說,竹又未嘗不可用這句話來描述他的精神呢?
每談到竹,很多人容易想起隱居之士,竹林七賢,陶淵明……也許竹就是隱士的偏愛吧。因為隱士大多為高潔、不沾俗塵的人,他們偏愛竹,於是又揭露了竹的另一大特點,高潔。
竹不為出人頭地而絞盡腦汁,它要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春天,百花爭豔,百草鬥奇的舞臺上,始終不見竹的影子;夏季,滿眼碧綠的世界,引人注目的又沒有竹子;秋天,萬物凋零,但竹子依舊在被人遺忘了的角落享受自己的快樂;冬季;殘雪壓枝,風頭又被“勝雪一段香”的梅花搶了去。但竹依舊用自己的不為人知的方式,譜寫著自己的生命樂章。
篇三
相傳,古時沒有竹子,竹子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花園中,因為竹子受仙霖,頗受神仙們喜愛,所以,竹子長得高大挺拔,一天,仙女越神仙喝醉,偷偷帶了一點仙竹從南天門到人間,沒想到,竹子一入土,便長大……
碧綠之春,竹子昂首挺胸,面對著晨曦,他光明祈禱,神賜予竹子力量。傍晚,它與百鳥一起向黑夜發起挑戰……偶然,在水邊看見一兩支竹子,第二年,它準能變成一大片竹林。
活力之夏,萬物欣欣向榮,而竹子,卻依然屹立在那裡,貪婪地吮吸著陽光,綻放出絢麗的微笑,它不僅是不畏嚴寒的歲寒三友,還是,那大地的守護者,用自己的根連線在一起,團結,讓他們更有力量,減少狂風博鰲玉,山洪泥石流的威脅。
豐碩之秋,豐收地喜悅覆蓋大地,清晨,那晶瑩的露珠在鋪滿霜的竹葉上滾來滾去,好似一個活潑的小精靈。各種各樣的植物用燦爛的花兒,與色彩鮮豔的果實來裝扮自己,唯獨竹,在那橙黃橘綠的大地上,顯那單純,那樣淒涼,美而淒涼,淒涼而單純,單純而孤獨。有事看到竹枝上有一兩朵色彩接近純白的花,它代表著竹、生命的枯竭,它在自己生命末期將花獻給自然,竹子的一生,有蒼天作證,有大地的苦心,有萬物為伴,將這代表著自己短暫而又充實生命的最後一點力量獻給萬物,不就竹子轟然倒地。
沉思之冬,天降霜,地變白,水成冰,冰晶成霧,寒冷霎時間籠罩大地,傲霜菊也低下了頭,歲寒三友之中的竹——堅忍不拔,團結對抗寒冷,在那瘦瘦的竹身,結了薄薄一層冰,但,竹子的生命仍然絢麗地綻放,和梅、鬆一起,將單調的雪地裡添一點點色彩。竹子翹首以待,春日的溫暖朝陽。人生不正是這樣的嗎?要不畏嚴寒,挑戰一切困難,腳踏每一寸土地,勇闖每一種環境。每當你感到挫折的時候,想想竹,是如何度過難關的呢?這會使你力量倍增,去挑戰,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