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勵志故事盧梭執著講真話
我們這次外國勵志故事的主角是盧梭。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啟蒙時代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其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確定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外國勵志故事 盧梭執著講真話
曾經,在盧梭的出生地瑞士日內瓦,曾經,盧梭的著作在此被燒燬、盧梭本人被驅逐,如今,市政府為紀念這位“日內瓦公民”舉行了為期整整一年的慶典,口號是“所有人的盧梭”。
兩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爭論他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功過幾何,唯一毫無爭議的,是此人影響深遠。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美國、日本……人們以不同的形式紀念著他。
在中國,除了學界紀念盧梭的學術研討會、媒體上的紀念文章外,盧梭著作的中譯本、九卷本的《盧梭全集》也將面世,譯者為88歲的盧梭問題研究專家、法語翻譯家李平漚。
盧梭其人
讓—雅克·盧梭***1712—1778***,在政治哲學、文學、教育、倫理、宗教、文化人類學等諸領域留下深深足跡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與其同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們——伏爾泰、狄德羅、達朗貝爾、休謨等從交好到爭吵、最終一一決裂的“孤獨漫步者”;寫下了不起的教育學名著《愛彌兒》,卻將自己的5個孩子一出生就扔在孤兒院門口的父親;迫害型心理分裂症患者,被視為天才的瘋子或者被視為瘋子的天才……
人們能輕易瞭解盧梭的生平,包括種種隱祕細節,這主要歸功於盧梭本人。在自傳性作品《懺悔錄》《對話錄:盧梭評判讓—雅克》和《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他向世人提供了大量有關自己的資訊。
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即去世,10歲時父親因與人發生糾紛逃離日內瓦,他被送到鄉下上了兩年學,之後相繼做過法院書記官的“承攬訴訟人”和零件鏤刻師的學徒,染上了撒謊怠惰偷竊等惡習,經常捱打,16歲時為躲避師傅的懲罰逃離家鄉,在外流浪,此後的20年中做過僕役、隨從、家庭教師、祕書……始終籍籍無名。
直到1749年,盧梭撰寫《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一文參與徵文,第二年,該文獲獎並出版,38歲的盧梭終於一鳴驚人,聲名鵲起。
此後,1752年盧梭創作的歌劇《鄉村卜師》大獲成功,路易十五有意召見其並給予年金,顧慮到會因此失去自由,盧梭迴避了國王的召見;1755年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出版,盧梭在文中描繪了人類在最初的自然狀態下的幸福和平,以及私有制的確立、文明的到來帶來的不平等。此書引發不少爭論,被伏爾泰諷為“反人類的新書”;1761年書信體小說《新愛洛伊絲》出版,轟動一時,尤受女性讀者追捧;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同年,巴黎高等法院對《愛彌兒》發出禁令,傳出訊息要逮捕作者,盧梭聞風從巴黎逃往故鄉日內瓦,適逢日內瓦當局焚燒《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下令追究作者,已經50歲的盧梭只得踏上長達8年的流亡之旅,期間開始寫作《懺悔錄》;1770年,58歲的盧梭獲赦重返巴黎,主要靠抄樂譜為生。同年,《懺悔錄》完稿;1775年,《對話錄》完稿;1776年,寫作《孤獨漫步者的遐想》;1778年,66歲的盧梭病逝,死前窮困潦倒,孤苦無告。
《盧梭全集》的譯者李平漚這樣評價盧梭:“他是個很不幸的人,一生遭遇十分坎坷。他的書出一本被批一本,為什麼他還孜孜不倦地寫呢?他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銘:‘把一生獻給真理’。”
盧梭其作
在其作品裡,盧梭毫不諱言自己並不光彩的一面,諸如他曾在朋友生病時悄悄溜掉,在偷竊後誣陷一個女僕,為混口飯吃改變了宗教信仰,和年長自己12歲的華倫夫人維持了十餘年的情人關係,並稱其為“媽媽”……
在《懺悔錄》的第一段,盧梭這樣宣佈:“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
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在為1949年法國版《懺悔錄》寫序時說:“對很少幾位作家才可以這樣說:‘要是沒有他,法國文學就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盧梭就是屬於這一類作家。”事實上,盧梭影響的遠不止於法國文學。托爾斯泰曾道,他永不會忘記讀《懺悔錄》時感受到的那種憎惡虛偽熱愛真理的情感,巴金也不止一次提過,“《懺悔錄》的作者盧梭是教我講真話的啟蒙老師。”
今天,盧梭被提及,更多是因其政治思想及《社會契約論》等相關著作。曾經,歐洲的上空乃至其他革命地的上空都不斷迴盪著他的名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要探討在社會秩序之中,從人類的實際情況與法律的可能情況著眼,能不能有某種合法的而又確切的政權規則。”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第一卷開宗明義地這樣寫道。他思考的起點是現實實踐而非僅僅理論問題。
但當其忠實信徒羅伯斯庇爾將盧梭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應用於實踐,這位“行走中的盧梭”似乎是以一場巨集大悲壯的實驗,反證了盧梭哲學的缺陷,也讓盧梭自此被頻頻指責需為法國大革命中的暴行負責,甚至為納粹主義的獨裁統治負責。
“主權在民”“革命的權利”“公意”“德性”……至今,從不同路徑而來的讀者對盧梭的思想仍有反差巨大的理解。他時而被視為個人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時而是集體主義者和極權主義者,或者乾脆被認為是思想含混不清、充滿自相矛盾的人,又被說是思想具有統一性,只是易被斷章取義,招致誤解和利用……
在中國
盧梭與中國淵源已久。1878年,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在日記中提及了他所聽說的“樂蘇”***盧梭***的事蹟,被認為是中國人對盧梭最早的記錄。1898年戊戌變法前夕,上海同文譯書局出版的《民約通義》***即《社會契約論》***,是目前所知盧梭著作在中國傳播的肇始。此後百餘年裡,盧梭的主要作品被相繼引入,並不斷有新譯本問世。今天,僅《社會契約論》的中譯本便能找到20種以上。“一個外國著述家的著作在我國連續一百多年不斷有譯本問世,這種例子是不多的”,李平漚說。
西學東漸中,盧梭的思想曾在近現代中國產生重大影響,20世紀初期,一度進步人士人人談自由平等談天賦人權,言必稱盧梭,正如當時《蘇報》文章所述:“盧梭之《民約論》潮洶洶然,蓬蓬然,其東來矣!”
和此前盧梭著作在歐洲、日本等地引發的影響一樣,主張革命救國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從盧梭的書中找到了信仰和依據。鄒容在《革命軍》中,直接把盧梭的思想稱為“起死回生之靈藥,返魂還魄之寶方”,孫中山說盡管盧梭“天賦人權”的說法沒有歷史依據,但他提倡民權的始意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勞”。盧梭在中國曾幾度受到熱烈追捧,直到上世紀90年代左右,學界展開了對盧梭思想的反思和批判。
回顧盧梭在中國的境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西方政治哲學及法哲學研究學者高全喜說他感到“愛恨交加”,“盧梭思想中的理想主義,他對正義的追求,對平等的渴望,批判的鋒芒以及內心的豐富性等等,可以說人類靈魂所能夠有的這些東西都聚於一身。他追求的平等、正義、純粹心靈都確實非常美好,確實符合人性,但如果找不到達到美好的手段,往往會導致問題。”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猛說:“今天,對任何我們喜愛的西方作家,我們在閱讀時不會像當年那樣一會兒把他當做包治百病的良藥,過了幾年又覺得他是萬惡的,我們會比較平和。我們要結合自己,看在中國的情況下,盧梭的哪些資訊可以起到幫助,哪些東西能對我們的政治制度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如果您希望我們能互相理解,我的好朋友,那就要對我的遣詞造句更加用心。相信我,我的語詞很少是那通常上的意義;與您交談的,一直是我的心,有一天您也許會明白,它不像別人那樣說話。”這是盧梭在給友人的信中,談及自己的書信用語所說的一段話,或者,這也可看做是盧梭對閱讀其作品的讀者們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