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壽命最長的牛

  牛的壽命是20~30年,其生長期為4年。牛,中國詞語。牛,草食性反芻家畜。

  牛的介紹

  牛屬和水牛屬家畜的總稱,包括4個種,具多種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皮屬工業原料;牛還可為農業生產等提供役力。此外,”牛“在中國也是一個姓氏,也可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在物理學中,作為力學單位來使用。

  ①普通牛郵票牛照片集錦***14張******Bos taurus***。分佈較廣,頭數最多,如各種、兼用牛、中國以役用為主的以及日本的和牛等,牛***20張***與人類生活地關係最為密切。

  ② 駝牛***B.indicus***,亦稱駝峰牛。耐熱、抗蜱,是印度和非洲等熱帶地區特有的牛種。

  ③犛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山地區空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獨特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④野牛 ***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圖1[美洲野牛]***、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⑤水牛屬中的 ***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牛頭數最多的國家 世界上牛頭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1984年有牛18220萬頭***其中水牛6200萬頭***。以下依次為巴西 13302萬頭***其中水牛72萬頭***;美國 11404萬頭;中國7808萬頭***其中水牛1900萬頭,犛牛約1300萬頭***。印度養牛頭數雖多,但由於宗教習俗等原因,生產效能較低。 起源與馴化 國畫牛照片集錦***20張***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剪紙牛照片集錦***20張***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

  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充套件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儲存的長約 1米餘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牛的剪紙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效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效能都大大提高。 其他起源 關於其他牛種的起源問題,凱勒***1909***曾認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馴化而來,但據近代對顱骨型別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對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能產生後代並育成新品種的分析,證明瘤牛也起源於原牛,其在南亞馴化的時間大致與普通牛相同或稍遲。

  中國古書記載的“牛”,即現代的瘤牛中國水牛的毛色、顱骨和角形等特徵同印度野水牛極相似,故以前學者都認為中國水牛起源於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亞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對華北、東北、內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時期地層中發掘出的不下 7個水牛種的化石研究,可證明其中至少有1~2種後來進化而成為現代的家水牛。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幹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

  中國犛牛系由野犛牛馴化而來。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區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嶺之間,以及蒙古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北部仍有野犛牛分佈。 生物學特性 依不同牛種***屬***而異。其共同點為牙齒32枚,其中門齒 8枚,上下臼齒24枚,無犬齒。上顎無門齒,只有齒墊。胃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芻。蹄分兩半。鼻鏡光滑溼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單胎,雙胎率一般僅佔1~2.3%。除高寒地區的犛牛因終年放牧,受氣候影響,屬季節性發情外,舍飼的牛一般均為常年多次發情,四季均可。發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葉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芻”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角與鹿類有極其明顯的區別。通常情況下,1歲以後的雄獸和雌獸的頭骨上都長有一對粗大的角,角的形狀在各種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外邊包著一層角質套,角質套可以脫下,角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肉牛角”,牛科動物也因之被稱做“洞角”動物。角不分叉,外面還有一層堅硬的角套,角套為空心,套在骨質的角心上,並且隨著角心的生長而擴大,所以也把它們叫做“洞角類”。與鹿類具有的實角不同,牛科動物的角上沒有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換角套外,一般牛類的洞角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而且不更換角套。鼻頸光滑溼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

  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高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中國犛牛系由野犛牛馴化而來。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區和藏北高原海拔4000~5000米高山峻嶺之間,以及蒙古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北部仍有野犛牛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