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的傳說

  傳說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千百年來在民間代代相傳,它高度總結概括了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

  傳說很久以前,下邳 河東邊有個小莊子,莊頭三間茅屋裡住著石氏和她兒媳婦蘭花。蘭花十八九歲,剛嫁過來那年,先是公公上山砍柴時不幸身亡,接著丈夫病死,一家只剩下兩個寡婦。石氏經受不住打擊,病倒在床。偏趕上這一年春旱秋澇,顆粒無收,家裡僅有的糧食都賣了也湊不夠錢給石氏看病。蘭花只好每天外出乞討,要口乾的就留給婆婆,自己只喝點稀湯充飢。

  大災年,飯難要。這天,蘭花從一大早到晌午,只要到半塊糠菜餅子和半碗野菜湯。她想趕回家伺候婆婆吃藥吃飯,可餓得實在邁不動步了,就想先把野菜湯喝了。剛張開嘴,忽聽一陣微弱的呻吟聲傳來,只見路邊有位面黃肌瘦的老奶奶靠在樹下。老奶奶哆哆嗦嗦地說:“閨女,俺餓了三天了,你能不能……”

  蘭花心地善良,趕忙來到老奶奶跟前,把菜湯端到她嘴邊。老奶奶接過碗,幾口就把菜湯喝光了,又把碗舔了舔說:“要是再能吃上點乾的,俺也許就能有勁兒走路了……”蘭花摸摸懷中的那半塊糠菜餅子,猶豫片刻,心想一會兒再去給婆婆要點吃的東西吧,眼下先拿這餅子救人。

  蘭花從懷裡掏出菜餅子,遞給老奶奶。老奶奶伸手接過,三口兩口就吞下肚,差點噎著。老奶奶歇了會兒,說:“閨女,今天多虧你救俺一命,可吃了這頓還不知下頓怎麼辦。唉,早晚還不是餓死!閨女,謝謝你了,你趕緊走吧……”話沒說完,老奶奶已滿臉是淚。

  蘭花聽老奶奶這樣說,心一酸,也跟著掉下淚來。她想了一下頓時有了主意,對老奶奶說:“大娘,俺蘭花自幼沒娘,現家中就俺和婆婆過日子,不如俺認您當乾孃,您跟俺回去和俺婆婆做個伴兒。反正俺一個娘也是伺候,兩個娘也是伺候,以後蘭花就有兩個娘疼了!”老奶奶拉著蘭花的手說:“孩子,這大災之年,你不怕多個累贅?”“俺以後要飯跑快點就是了。乾孃,您坐著等俺,俺再到東莊去給婆婆要點吃的。”

  過了一會兒,蘭花討飯回來,攙著乾孃一起回了家。石氏見蘭花給她帶回一個說話的伴兒來,很高興。但多了口人,日子過得更艱難了。每天天不亮,蘭花就挎著討飯的籃子出村了,走東莊串西莊,一天要跑上幾十裡,回家來她還要伺候婆婆和乾孃,又得漿洗縫補。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位老人在蘭花的照顧下身子漸漸好了起來。可蘭花卻連累帶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這天夜裡,乾孃等蘭花把石氏伺候睡下後,便招招手把蘭花叫到院中說:“蘭花啊,俺到你家已有三七二十一天,功德圓滿了。實話對你說吧,俺本是觀音座前的仙鶴侍女,奉觀音菩薩法旨前來訪查孝善之人,你就是俺要找的人。俺把‘有求必應’石交給你。”說著手一伸,只見她掌上有一塊巴掌長、三指多寬的青石板,她接著說:“別看它小,只要你對它說‘請你救苦救難’,它就能立刻變寬變長,要什麼有什麼。記住,這石板的事只能你一人知道,如你說出去,則命不久矣!”說完,就化作仙鶴飛走了。

  蘭花手捧石板來到自己房裡,把石板放在地上,雙手合十,對石板拜了三拜說:“求你救苦救難……”話音未落,只見金光一閃,小石板“唰”的一下長到有六尺長、三尺寬。蘭花又說:“請賜糧食布匹。”只見一陣金光過後,石板上果然堆滿了糧食、穀物和布匹。

  第二天,當蘭花把香噴噴的飯菜和連夜趕製的新衣送到石氏眼前時,石氏疑惑地問:“這都是從哪兒來的?還有,我那個老姐姐呢?”蘭花說:“昨晚,乾孃的弟弟來了,就把乾孃連夜接回了家。乾孃的弟弟很有錢,只是一直在外做生意,他見我對乾孃好,便送來很多錢、糧、布匹,並說要多接濟鄉鄰。”

  安撫好石氏,蘭花又把糧食、錢等物品挨家挨戶給鄉鄰送去,並告訴鄉親們:“有困難儘管找俺,俺幹舅舅要俺幫他做功德呢。”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的窮苦人聽說蘭花散糧物的事,都紛紛擁到蘭花家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蘭花從早到晚,忙得飯也顧不上吃,人們要什麼,她就從屋裡給人拿什麼,人們都說蘭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看見窮鄉鄰有飯吃、有衣穿,蘭花心裡比吃了蜜還甜。人一高興,再加上不用外出討飯了,蘭花慢慢變得美麗漂亮了,發如烏雲,眉似彎月,腰如楊柳,臉賽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