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的成書背景
《鹽鐵論》是西漢的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鹽鐵論圖片
漢武帝時為了掌握全國經濟命脈,從經濟上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抗禦匈奴的軍事侵擾,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推行了以桑弘羊為主所制定的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及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一系列重大財經政策。這些經濟措施,雖然適應了當時鞏固西漢王朝政權的需要,為西漢王朝奠立了堅實的財政經濟基礎,但是,卻也給農業生產、中小工商業和群眾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與困難,特別是剝奪了地方諸侯和富商大賈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於是鹽鐵官營、酒類專賣等問題,就成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舊曆二月,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會上,雙方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至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要求"罷鹽鐵、酒榷、均輸"。他們以儒家思想為武器,講道德,說仁義,反對"言利",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違背了古代聖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古代淳樸的社會風尚,引誘人民走"背義而趨利"的道路。他們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本抑末說,認為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指責官府經營工商業是"與商賈爭市利"。賢良文學還提出"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張。他們的重本抑末說,實際上是要抑官營工商業,而為私人工商業爭取利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種方式。
會議結果,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事過30年,桓寬根據這次會議的官方記錄,加以"推衍"整理,增廣條目,把雙方互相責難的問題詳盡地記述出來,寫成《鹽鐵論》。
在昭帝時召開的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學,經常引用《春秋繁露》的語言作為立論的根據。他們的經濟思想亦大多承襲董氏,且更具保守和教條化。《鹽鐵論·本議》記文學說: 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後教化可興,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què,音卻,忠厚***,民愨則財用足,足侈則飢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這是賢良文學在鹽鐵會議上的第一次發言,即開宗明義反對 與民爭利 、請罷鹽鐵等,表明他們基本承襲董仲舒的思想。但他們圍繞 罷鹽鐵 所闡述的理由,卻偏離了董氏的原意。如賢良文學所謂 開仁義,毋示以利 的崇義貶利觀點,就扼殺了董仲舒包含追功求利的進取精神。董氏雖然重視農業,但沒有 抑末 的言論,他們卻積極主張 進本退末.董氏反對統治集團揮霍浪費,在他們那裡變成了 防淫佚、尚敦樸 的安貧樂道思想。可見這時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儒家經濟思想,把 聖人之道 當作教條,已明顯趨向保守。
《鹽鐵論》一書由桓寬編次整理而成。桓寬,汝南人。漢宣帝時舉為郎,官至廬江太守。《鹽鐵論?散不足》提到 宣帝建學官 ,說明此書是在宣帝死後,漢元帝時定稿的。鹽鐵會議留下的書面材料經過桓寬的加工潤色,處處滲透著他本人的觀點。《鹽鐵論》讚賞賢良文學的崇義貶利,進本退末、安貧樂道思想溢於言表,被諸史列入儒家類,充分反映了漢元帝時期儒學的守舊觀念。自元帝以後,西漢政權重用純儒,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完全確立,加上西漢王朝的經濟開始衰退,更加重了經濟思想界的沉寂和保守氣氛。而且,從董仲舒就流露出的宜少近古 的經濟復古思緒,也成為西漢後期的新動向。
鹽鐵論的主要內容
《鹽鐵論》全書分為10卷60篇。前41篇是寫鹽鐵會議上的正式辯論,自第42篇至59篇是寫會後的餘談,最後一篇"雜論"是作者寫的後序。篇各標目,前後聯成一氣,採用對話文體,以生動的語言真實反映當時的辯論情景,儲存了不少西漢中葉的經濟史料和豐富的經濟思想資料。
書中記述,在漢昭帝下詔調集的這次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們提出,鹽鐵官府壟斷專營和"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請求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
均輸和平準是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其最初目的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和調劑物價的兩種措施,均輸就是在各地設定均輸官,負責徵收、買賣和運輸貨物,地方應交納的貢物,摺合成錢交給均輸官,均輸官再在各地之間賤買貴賣,調節物價,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收入。平準則是官府負責京師和大城市的平抑物價工作,賤時國家收買,貴時國家拋售,抑制奸商的投機倒把行為,穩定物價。但是由於理論的過於理想化,造成了百姓買什麼什麼貴的惡性迴圈。
書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場,強調法治,崇尚功利,堅持國家干涉經濟的政策,對鹽鐵官營、平準、均輸等重大政策措施採取堅決維護的態度,認為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以佐助邊費",又有發展農業生產,"離朋黨,禁淫侈,絕併兼之路"的作用,因而決不可廢止。他在為鹽鐵官營等政策辯護時,全面地提出了他對工商業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國家經營工商業的思想,認為工商業在人民經濟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養生送終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張"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農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認為工商業應該由政府控制,發展官營工商業。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賈",抑制他們的兼併掠奪,有利於"使民務本,不營於末",有利於"建本抑末"。
鹽鐵論的歷史價值
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在辯論中所闡述的當時的儒家經濟思想,經過《鹽鐵論》的"推衍",更為全面系統,形成中國封建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經濟思想。《鹽鐵論》的作者桓寬,服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站在反對桑弘羊的立場,但他把鹽鐵會議辯論雙方的思想、言論比較忠實地整理出來,因而使《鹽鐵論》這部著作,不僅儲存了西漢中期較豐富的經濟史料,也把桑弘羊這一封建社會傑出理財家的概略生平、思想和言論相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特別是西漢經濟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