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優雅讀後感
讀完《刺蝟的優雅》後,有啥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讀完了《刺蝟的優雅》,就逼著自己寫個讀後感,可幾次抬筆,幾次又放下,不知道寫什麼,但還跟自己死磕,覺得你這麼久除了教課書以為沒讀別的啥書,這回好不容易讀了本,不該寫點什麼嗎?可能是自己的感觸變遲鈍了,可能是概括能力退化了,最終總結不出個所以然,我覺得自己讀個什麼都想挖掘出箇中心思想的毛病多半是從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語文課裡落下的。
可事實確實是我特別容易“無感”。看一部電影,讀一本書,當下可能某些片段會引起我輕微的共鳴,但整體結束後,卻似乎沒產生多強的迴響,沒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只求不要有“我的時間真是浪費了”的感覺就好。我覺得自己一味逼自己總結,是為了說服自己,我花時間讀了這書是有收穫的,我讀的過程中是有思考的。但事實不一定是這樣。我期待著翻開的每一本書都給我醍醐灌頂之感,將我的精神層次瞬間提升,這很功利,也不現實。所以轉念一想,產生“無感”也實屬正常。有那麼幾個視角讓我覺著新鮮,有那麼一兩個片段讓我感動,都算是收穫了。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大部分人的作用,也只是為大腦提供緩衝罷了。
這本書我讀的很快,一小篇一小篇的結構,讀起來很輕鬆,節奏很好。有些許片段讓我覺得挺有意思。
其中富人家的小女孩帕洛瑪,厭惡資產階級父母和姐姐的可恥的空虛,以及腐敗的階級觀念。她的存在就是以強烈的形式打擊他們,做堅硬的抵抗。卻因圍棋而受到啟迪,改變自己的信條。“對於國際象棋,必須滅掉別人才能取勝,對於圍棋,必須構建才能謀得生存。這是一個平衡的微妙遊戲,一方面得到利益,另一方面卻不要打垮對手。歸根結底,生與死只是構建的好與壞的結果。於是,我將停止打垮,摧毀,我會開始構建。”
對於推門與滑門的美學比較也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書中說“沒有什麼比開啟一扇門更醜陋的了。如果在這個門所在的房間看的話,這扇門像極了一條斷裂帶,或又像是外省的破壞空間整體感的障礙物。如果在隔壁房間裡看的話,這扇門便像是形成了一個窪地。滑門,避免了障礙,美化了空間,不僅沒有改變空間的平衡,而且使空間發生了變形。當滑門被拉開時,兩個空間相互溝通,互不冒犯。當滑門被關上時,每個空間又恢復完整。此種分割和匯聚都無需僭越。”讀這段的時候,讓我產生一種感受,我彷彿看到開門的那個剎那,我的臉、發,我面前的空間與身後的空間,都呈現出類似被黑洞吸入時的拉伸扭曲感。
其他還有些片段也給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病重的呂西安選擇在電影院與妻子勒尼共同欣賞一部電影來做最後的告別,為了讓他們最後的共同記憶停留在幸福的感覺中。勒尼在拜訪小津先生家使用洗手間的片段也非常詼諧,在崇拜的人的面前,反覆措辭,只為優雅的表達對洗手間所在的詢問,方便後慎重的選擇沖水量,被沖水按鈕所啟動的《安魂曲》嚇得不知所措,以為自己弄壞了小津先生家的洗手間。
但中文譯本還是不可避免的在字句上讓人覺得有些彆扭,就像加工過的食品,內容概要基本得到了保留,但詞句上單純的語言美還是遺憾的流逝掉了。
篇二
你知道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看完此書後,吃了個番茄,對著牆打了十來分鐘的乒乓球后,才稍稍安靜下來,決定寫寫我的讀後感。也許表達的不是非常好,能記錄多少是多少吧。
《刺蝟的優雅》,剛開始是覺得自己應該會喜歡才狗急一樣的去買來,說實話,開頭的幾個篇幅沒有吸引我,寫的沒有什麼連貫性,是小說,更像隨筆,且裡面的人物給我感覺很亂,誰跟誰什麼關係都稀裡糊塗。心裡還嘀咕著是不是又買了一本需要擱淺的書?***因為我已經買了好幾很贊但本目前看不懂,看不進去的書***後來,堅持著幾個篇幅,人物關係有些明瞭了,但文字的深層意思無法理解,只是覺得很美,僅僅憑著這一點,我又繼續看著。
不過書中一個十二歲半的90後的小丫頭,身處有錢有權的富貴家庭,準備在十三歲生日的時候自殺,並縱火燒自己的公寓,來懲罰她厭惡的家人***她的爸媽還有姐姐***也是讓我好奇並繼續閱讀的慾望。她天資聰明,思想敏銳,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討厭她的家庭環境,喜歡茶品和漫畫,排斥報紙和咖啡,她在準備死前寫的一系列深刻思想和世界運動日誌,讓我很好奇,一個十幾歲的小屁孩怎麼會有這樣的“深刻思想”語言有些詼諧幽默,看著有時候忍不住捂嘴偷笑。她也是一個刺蝟,全身長著刺,外表冷漠,不喜歡跟人講話,家裡人都以為她有什麼精神上疾病,帶她去看心理醫生。而有誰會發現她明銳的洞察力呢?是勒妮,她被勒妮稱為“人類本性的判官”
現在開始講小說的主人公——勒妮,她是一個“刻苦求知、心地善良、愛憎分明、言行優雅、酷愛藝術的房門”,書中描寫的勒妮是外表年老、醜陋,並且故意在人們面前顯示出一種邋遢無知的樣子,極力去偽裝自己符合人們心目中固有的房門形象。她是一個刺蝟,有著刺蝟的優雅“從外表看,她滿身都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但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蝟一樣細膩,刺蝟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自己在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後來,公寓的5樓住進了一個日本人——小津格朗,如勒妮所說“他有著年輕人的人情和天真,又有著智者的胸懷和友善”,他的到來,切實軟化了兩隻刺蝟的刺,那小丫頭髮現了生活之美,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準備自殺。而勒妮,也卸下她的盔甲,不再刻意偽裝自己去迎合所謂的房門形象。小津第一眼見到勒妮的時候***就算勒妮極力的掩飾自己的優雅與才華***就感覺勒妮不一般。最初小津跟那小丫頭祕密決定悄悄送一本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給她來試探她確實是否與眾不同,之後是三次的約會,一次是邀請勒妮到他家裡去共度晚餐,一次是一起在他家和下午茶,看電影,最後一次是邀請他一起到高檔餐廳共度晚餐慶祝他的生日,最後一次邀請原本勒妮是拒絕的,因為她的姐姐的死給她很大的壓力,她姐姐被富家公子勾引並最終拋棄他,從此便一蹶不振而後傷心死去,從此勒妮為了不死在那些人手裡,儘量與富人保持距離便成了她的謀生之道。但最後在小丫頭的批判下,她決定接受邀請。要知道,他們的約會是多麼讓人羨慕啊,兩人是心有靈犀,不敢相信兩個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竟然會有如此相似的愛好和思維方式,他們約會的方式與地點是那麼高雅與具有格調。***這裡算是高潮了吧,看的時候時不時放下書,不想繼續看,又很想繼續看,內心似乎有一股氣憋著,特難受***
高潮之後,是尾聲了,這裡我哭了,真想像閱讀《兄弟》一樣,放下書,哭一場再說。勒妮死了。美好似乎剛剛快要開始,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本書,極力推薦。呵呵,我想我還要再看個兩遍才能更體會其中的意義吧。
篇三
最近一本書,是關於一場不可思議的友情。
巴黎高階住宅區內,沒有人會注意到五十四歲的矮胖門房太太荷妮,其實是個博學多聞深藏不露的思想家。雖然她從沒上過學,但密室裡的滿屋藏書已填滿她的靈魂深處。別人以為她一貧如洗,可她的心靈卻無比富足。出身富裕家庭的十一歲天才少女芭洛瑪,在家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怪咖,不愛說話,只愛喃喃自語,拿著攝影機到處拍攝。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有著不被看見的孤獨感。人們只知道荷妮像只不起眼的刺蝟,卻看不見她優雅的內心深處;家人只看見芭洛瑪的古靈精怪,卻無法理解她對“活著”這件事的深層困惑。
也許,我們都太習慣“格式化”地看待一個人了。門房要有門房的樣子***不愛念書,成天看沒營養的電視,其貌不揚,言語粗鄙,外加脾氣暴躁***;十一歲女孩要有小女孩的樣子***個性天真活潑,不會想東想西,快快樂樂長大***。所以,當門房變成氣質優雅、嗜書如命的思想家,當十一歲女孩變成語出驚人、思想深刻的哲學家,她們的與眾不同和人們對她們的認知格格不入。我們活在一個重視表象的世界,人的價值往往取決於“看起來的樣子”,活得好與壞似乎也有個既定模式。所謂“孤獨”是因為:你不那麼想,但卻寂寞地發現沒有人和你一樣,沒有人真正明瞭你眼中所看見的美好,也沒有人真心理解你內心的深邃。你是你,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在人與人往來頻繁的世界,內心深處卻空無一人,這才是孤獨的緣由。
當一向習慣隱藏自己真實情緒的荷妮在芭洛瑪面前失控大哭時,我也跟著紅了眼眶。她是別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門房,卻有著如女貴族般深邃優雅的內心世界,她心中不時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緒:既驕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雖極力隱藏自己的獨特,卻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進她的內心。小小的芭洛瑪沒多說什麼,只是靠近荷妮,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那個擁抱是真心的瞭解,更是力量的給予。
這世上最奇妙的地方在於:人往往因不被人瞭解而深感孤獨,但唯一的解藥還是在“人”身上。我想,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身邊完全被不瞭解的人包圍時,不一定要像在魚缸裡坐困愁城的金魚,有時不妨冒一點險,即便被衝入未知的世界,只要那個地方有水,希望就會源源不絕,原以為會一成不變的人生,或許就能活出另一種可能。重點是:你得好好活著,改變才有意義。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書中的忘年之交:荷妮與芭洛瑪。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